昆仑山脉的夜晚,带着一种亘古的苍凉与神秘。帐篷外,呼啸的山风卷起积雪,在黑暗中发出如同鬼魅低语般的声响。夜空中的星辰仿佛比平原上看到的更加明亮,却又更加遥远,冷冷地俯瞰着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土地。帐篷内,一盏昏黄的煤油灯顽强地抵抗着这片天地间的孤寂,灯芯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成为这个狭小空间里唯一持续的声响。
叶天缓缓展开一张泛黄的地图,羊皮纸在桌面上铺开时发出沙沙的轻响。这张地图显然历经沧桑,边缘已经磨损起毛,某些区域甚至出现了细密的裂纹,显然是经历过无数次展开与折叠的痕迹。更令人惊奇的是,地图上除了用朱砂标注的山脉走向外,还有一些用银粉绘制的星图,在灯光下若隐若现。
你们看这地图的材质,叶天用手指轻轻抚过羊皮纸的表面,经过碳十四测定,这张地图至少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但上面的颜料却依然鲜艳。根据实验室的分析,朱砂中混合了某种特殊的矿物成分,而银粉中则检测到了微量的陨石成分。
围坐在简易折叠桌旁的五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向前倾身,仿佛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够让他们更靠近那个传说中的秘境。张起灵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沉默,但那双深邃如古井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像是平静湖面下突然泛起的涟漪。考古学家李教授不自觉地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手指反复摩挲着挂在胸口的青铜放大镜——那是他导师在三十年前赠予他的礼物,陪伴他走遍了无数考古现场。
年轻的医生林雪紧张地咬住下唇,这个刚从医学院毕业不久的姑娘显然还不太适应这种超越常理的冒险。这里的海拔已经超过四千米,我的血氧仪显示大家的血氧饱和度都在85%左右徘徊,这在医学上已经是危险值了。她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担忧。
退伍军人老马则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配枪,这个习惯性的动作暴露出他内心深处的警惕。放心吧林医生,他咧嘴笑了笑,露出被高原紫外线晒得黝黑的皮肤,我在喀喇昆仑山脉巡逻时,在六千米的海拔待过整整一周,这点高度不算什么。
下一站,昆仑神宫。叶天的声音在狭小的帐篷内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也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凝重。他的手指沿着地图上蜿蜒的路线缓慢移动,指尖所过之处,羊皮纸上的纹路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根据我搜集到的十七本古籍记载,昆仑神宫位于主峰玉珠峰西北侧的一处秘境中。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明确提到昆仑之虚,有神人居焉,宫阙巍峨,非人力可及,这很可能就是指神宫的所在。不仅如此,我在大英图书馆找到的8世纪吐蕃文献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记载。
李教授突然激动地插话,声音因为兴奋而微微发颤:没错!我在敦煌莫高窟进行考古研究时,在第61窟的《五台山图》壁画中见过类似的记载!虽然壁画历经千年风化,但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我们仍然能够辨认出宫殿的轮廓——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宏伟建筑,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与西域的特点,与玄奘的描述高度吻合。
他翻开随身携带的考古笔记,指着一张彩色打印的图片: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代文书中,我们也发现了相关记载。其中一份文书明确提到,贞观年间有一支特殊的使团奉命前往昆仑谒见神人,这支使团由当时的太史令李淳风亲自率领。
李淳风?林雪惊讶地睁大眼睛,就是那位与袁天罡合着《推背图》的唐代天文学家?
正是他。李教授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这份文书的发现,将昆仑神宫的传说从神话领域拉回到了历史研究的视野中。根据文书记载,李淳风在昆仑山停留了整整一年,返回长安时带回了神人所赐之秘宝,但具体是什么,文书没有明确说明。不过...
他神秘地压低声音: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一份密教文献中,提到了凤血石的存在,描述其色如朝霞,触之温润,可续人命。这份文献的成书年代正好与李淳风西行的时间吻合。
叶天接过话头,声音压低了几分:传说昆仑神宫中藏有凤凰胆,那是解开长生之谜的关键。根据《山海经》和《淮南子》的记载,凤凰每五百年涅盘重生,其胆中蕴含着生命轮回的奥秘。《穆天子传》中更是详细描述了周穆王在西王母处获得不死之药的经过,而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不死之药很可能就是凤凰胆的某种衍生物。
帐篷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煤油灯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和帐篷外呼啸的风声交织在一起。林雪忍不住开口,声音中带着医学生的理性质疑:可是,从医学角度来说,长生不老完全违背了生物学规律。细胞分裂存在海弗里克极限,端粒在每次分裂后都会缩短,这是不可逆转的衰老过程。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实习时,参与过相关的衰老研究项目,所有实验数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衰老是不可避免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