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的长江北岸,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却已被胜利的春风染上暖意。
何大清率领的东北野战军独立师,刚参与完渡江战役,正准备随大部队南下追击国民党残部,师部的电台突然传来上级急电——“即刻率部北上,返回北平,参与新中国开国筹备相关安保与城市接管工作”。
电报纸上“返回北平”四个字,让何大清握着笔的手微微颤抖。
从1937年带着家人离开北平四合院,到如今已是12个年头——这12年里,他从热河的抗日游击队长,成长为手握重兵的解放军师长;从抗击日军到南下讨蒋,打过的仗数不清,走过的路绕地球一圈,而北平,始终是他心底最牵挂的故园。
“命令各团,即刻停止南下准备,整理装备,明日清晨出发,返回北平!”何大清对着通讯兵下达命令时,声音里难掩激动。
站在一旁的师政委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老何,终于能回北平了,嫂子和孩子们肯定盼坏了。”
何大清点点头,目光望向北方——那里,有他的家,有他守护了12年的四合院,更有即将迎来新生的新中国首都。
次日清晨,独立师三万名将士整齐列队,在长江北岸举行了简短的北上誓师。
何大清骑着战马,走在队伍最前面,身后是飘扬的“东北野战军独立师”军旗,鲜红的旗帜在春风中猎猎作响。
将士们背着新缴获的武器,穿着整齐的军装,脸上带着胜利的笑意——他们知道,这次北上不是去打仗,而是去见证新中国的诞生,去守护即将到来的和平。
北上的路途,成了一场“胜利的检阅”。沿途的百姓们得知解放军要回北平参与开国筹备,纷纷自发涌上街头,敲锣打鼓地相送。
在济南,百姓们提着装满鸡蛋、馒头的篮子,往战士们手里塞;
在天津,孩子们跟在队伍后面,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在通州,一位曾经在四合院旁边住过的老人,认出了何大清的队伍,拉着他的手哽咽道:“何师长,您可算回来了!北平的老百姓,天天盼着解放军回来呢!”
何大清一路走,一路与百姓们握手致谢。他看到曾经被战火毁坏的村庄,如今已重建起新房;看到曾经流离失所的百姓,如今已能安稳地耕种田地;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再也没有了战争的恐惧——这一切,都是他们12年浴血奋战的意义所在。
“咱们这一路,打的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何大清在队伍中对战士们说,“到了北平,咱们更要严格遵守纪律,保护好百姓,维护好城市秩序,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待,更不能辜负新中国的信任!”将士们齐声应和,步伐愈发坚定。
1949年4月的北平城外,杨柳已抽出新绿,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当独立师的先头部队抵达西直门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北平军管会代表,立刻迎了上来,紧紧握住何大清的手:“何师长,欢迎你们回来!北平人民盼这一天,盼了太久了!”
站在西直门外,何大清抬头望向远处的北平城墙——青砖灰瓦的城楼依旧,只是曾经悬挂的日本国旗、国民党党旗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鲜艳的红旗。
他仿佛看到了12年前,自己带着吕清心和年幼的何雨阳、何雨柱,从这里逃离北平的场景;如今,他带着胜利之师回来,终于能给家人、给百姓一个安稳的家。
根据上级命令,独立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北平市区的安保工作,协助军管会接管城市设施,维护开国大典前的社会秩序。
何大清立刻召开师部会议,对任务进行部署:“一团负责天安门周边及长安街的安保,严密排查可疑人员,确保核心区域安全;二团协助接管北平的工厂、学校、医院,帮助百姓恢复正常生活;三团负责郊区的巡逻,防止国民党特务破坏。”
部署完毕后,何大清特意抽出时间,带着几名警卫员,朝着四合院的方向走去。
沿途的街道上,百姓们正在打扫卫生,商店陆续开门营业,孩子们在街头嬉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走到熟悉的胡同口,何大清看到四合院的大门敞开着,门口挂着“北平军管会家属院”的牌子——老周和几名地下党员,还在守护着这座老宅。
“何司令!您回来了!”老周看到何大清,激动地迎了上来。
走进院里,石榴树长得更加茂盛,葡萄藤爬满了屋檐,曾经被日军、国民党军破坏的痕迹早已被修复。
何大清走到自己曾经住过的北房,推开门,屋里的家具依旧摆放整齐,墙上还贴着何雨阳、何雨柱小时候画的画。“这些年,我们一直照着您的嘱咐,把家里收拾得好好的,就等着您回来。”老周说。
何大清摸着熟悉的炕沿,眼眶微微湿润。他知道,很快,吕清心和孩子们就会从热河赶来,一家人终于能在这座老宅里团聚,再也不用分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