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衍道院,内院。
与外院的喧嚣鼎沸不同,内院坐落于云雾缭绕的群山之间,亭台楼阁依山而建,清泉流响,灵鹤翔集,一派仙家气象。此地灵气浓郁成雾,吸一口便觉神清气爽,远非外院可比。李云逸被一位不苟言笑的内院执事引着,踏过一座横跨云海的虹桥,来到一处名为“听竹小筑”的幽静院落前。
“李师侄,此处便是你在内院的居所。这是你的身份玉牌,凭此可通行内院大部分区域,领取月度俸禄,并进入‘藏经阁’前三层阅览功法。”执事递过一枚温润青玉牌,语气平淡,“内院规矩,一、不得同门相残;二、不得私传本院核心功法;三、每年需完成一定宗门任务。余者自行探索,好自为之。”
说完,执事便化作一道青光离去。
李云逸拱手谢过,推开小筑竹门。院内清雅,一栋竹楼,一片药圃,一口灵泉,简单却足够修炼。他布下警示禁制,盘坐榻上,心神沉入体内。
道院考核虽过,但他深知自身状况。道种内赤明火、乙木生机、先天雷元三者虽初步平衡,却远未圆融,如同一个不稳定的小天地。此前强行吞噬雷核、引爆阵枢的暗伤也未尽复。这内院灵气充沛,正是巩固根基、寻求解决之道的绝佳之地。
“首要之事,是彻底掌控道种,消除隐患,并寻找筑基之法。”李云逸定下目标。他的积累早已足够筑基,但道种特殊,需万无一失。
三日后,状态稍稳,李云逸走出小筑,前往内院重地——藏经阁。
藏经阁位于群山主峰,是一座九层高的古朴巨塔,塔身符文流转,散发着浩瀚如海的气息。持玉牌通过守卫查验,踏入第一层,眼前豁然开朗。无数玉简、书册、兽皮卷悬浮于空中光团内,分门别类,浩如烟海。不少内院弟子静立光团前,以神识查阅。
李云逸目标明确,直接走向标注“五行道论”、“根基秘要”、“异种真气调和”的区域。他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而非具体功法。
神识扫过一枚枚玉简简介,海量信息涌入脑海。《混元一气说》、《阴阳化生篇》、《论雷火相济之妙》……许多观点令他茅塞顿开,对自身道种状况有了更深理解。但关于多种高阶异种能量完美融合的具体法门,却寥寥无几,即便有,也语焉不详,或要求苛刻。
“看来,道种融合之路,前人记载甚少,需自行摸索。”李云逸并不气馁,继续查阅。偶然间,他在一个偏僻角落的光团中,发现一枚名为《太古轶闻录·残卷》的灰色玉简,简介提及“混沌初开,有先天一气,化生万物,兼容万法”的猜想,并模糊提到一种名为“万化归源”的虚无缥缈的境界。
“万化归源……”李云逸心中一动,隐隐觉得与自身道种包容赤明、乙木、雷霆的特性有某种契合。虽只是猜想,却为他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方向。他默默记下其中玄奥的论述。
在“筑基心得”区域,他重点查阅了诸多前辈关于完美筑基的体会。主流观点是精气神高度统一,凝练道基。但有一种偏门理论引起他注意,认为若修士身具特殊体质或异种真气,可尝试在筑基时,以特殊法门将异种真气熔铸为“道基之根”,虽风险巨大,但一旦成功,道基将远超同侪。
“以融合后的道种为基?”李云逸目光闪烁,这或许是他的路。
连续数日,他都泡在藏经阁一层,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不断完善自身构想。期间,他也留意关于黑煞教、逆灵化血大阵的记载,但相关信息极少,似乎被有意掩盖。
这一日,他正准备离开,却听到不远处两名弟子的低声交谈。
“听说了吗?丹霞峰的柳师姐前日炼丹,竟引动了‘乙木青龙气’异象,惊动了掌院!”
“啧啧,柳师姐身负‘青木灵体’,炼丹天赋绝伦,被朱长老收为亲传,前途无量啊!”
“唉,比不了。像我们这种没特殊体质的,只能按部就班修炼。不过,最近好像来了个新晋内院的,叫李云逸?考核时弄出的动静也不小,据说道心极坚,悟性古怪。”
“他?好像是悟了什么偏门融合之道,看着稀奇,但杂而不精,未必是正道。你看柳师姐,专精一道,方是坦途。”
李云逸面色平静,悄然离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早已习惯。至于他人议论,无关紧要。倒是那“青木灵体”和“乙木青龙气”,让他想起青木真君的传承,或许日后可交流一二。
回到听竹小筑,李云逸开始尝试调和道种。他依据典籍心得,以《赤明大道经》总纲为基,引导道种内三股力量缓缓流转,如同炼器般打磨、融合。过程极其缓慢,且时有冲突,需全神贯注。但他能感觉到,道种正在变得更加凝实,对力量的掌控也精妙了一丝。
半月后,他领取了第一个宗门任务——协助看守“风雷洞”十日。风雷洞是一处天然秘境,内蕴风雷之力,可淬炼肉身神魂,但对普通弟子而言环境恶劣。任务奖励是百点功德,可兑换资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