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压力的相对缓解,使得朱慈烺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内政建设与科技发展这一根本大计上。他深知,无论是应对清廷未来可能的反扑,还是实现最终的北伐中兴,强大的国力与领先的科技,才是最终的保障。
这一日,朱慈烺轻车简从,再次来到了龙江格物院。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带上了身体已基本康复、并对“格物”表现出浓厚兴趣的永王朱慈炤。
格物院如今规模又扩大了不少,新增了数个工坊,机器的轰鸣声和水轮的转动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宋应星与毕方济早已得到通知,在院门外迎候。
“臣等叩见陛下,永王殿下!”
“平身。”朱慈烺虚扶一下,笑着对朱慈炤介绍,“慈炤,这位是宋应星宋先生,格物院总督,于我朝军工制造,居功至伟。这位是毕方济毕先生,泰西学士,于算学、火器亦多有贡献。”
朱慈炤好奇地打量着这两位气质迥异却同样目光炯炯的学者,恭敬地行礼:“孤在北方,亦听闻朝廷有新式火器,犀利无比,今日得见二位大家,幸甚。”
宋应星与毕方济连称不敢。
一行人首先来到了火炮试验场。这里正进行着“弘光五式”步营炮的实弹射击训练。看着那轻便的火炮被几名士兵迅速架设,发出怒吼,精准命中远方的目标,朱慈炤眼中异彩连连。“皇兄,此炮若能量产装备各营,我军野战能力必将大增!”
朱慈烺点头:“正是。然此炮仅是开始。”他看向宋应星,“宋卿,朕之前提及的,能否将火炮进一步轻型化,乃至单兵可持?还有那定装弹药,可否再行改进?”
宋应星禀报道:“陛下,关于单兵火器,臣与毕先生正在研究,难点在于铳管强度与重量、以及击发机构的可靠性。目前已有数种方案在试制。至于定装弹药,工坊已在尝试以锡箔或浸蜡纸包装,防潮效果更佳,且更便于携带。”
毕方济补充道:“陛下,根据泰西经验,若想进一步提升射速与精度,或许需在铳械本身上下功夫,比如后装填、线膛铳管等,然其工艺要求极高,非旦夕可成。”
朱慈烺知道这些是划时代的变革,急不得,勉励道:“无妨,循序渐进即可。所需银钱物料,朕必全力支持。”
随后,众人又参观了水泥工坊和新建的皇家玻璃厂。看着那灰色的粉末遇水凝固后坚硬如石,看着那透明晶莹的玻璃被吹制成各种器皿甚至尝试制作平板玻璃,朱慈炤更是大开眼界,啧啧称奇。
“皇兄,此等神物,若用于筑城修路,乃至民间建房,岂非善莫大焉?这透明玻璃,若能量产,替代窗纸,于民生亦大有裨益!”朱慈炤兴奋地说道。
朱慈烺笑道:“慈炤所见不差。格物之道,不仅在于强军,更在于利国利民。宋卿,水泥与玻璃,要尽快扩大生产,降低成本,先满足军工与官用,再逐步推向民间。”
视察完格物院,朱慈烺意犹未尽,又带着朱慈炤登上了停泊在龙江码头的一艘新式战船——这是吸收了“惊蛰”行动经验后,由郑森主持设计改进的“飞霆”级改进型战舰,船体更修长,帆装更合理,火力也更加强大。
站在舰桥上,迎着江风,朱慈烺对朱慈炤,也是对陪同的张煌言(已从海上回防)和郑森(在场)描绘着他的海上蓝图:
“陆上之争,非一日之功。然这万里海疆,则是我大明可大展拳脚之地!未来,朕不仅要有一支能保卫海疆、破袭虏廷的水师,更要有一支能远航重洋,宣威异域,沟通贸易的强大舰队!郑森!”
“臣在!”
“你的任务,不仅是练兵,更要为朕培养出能驾驭这等舰队的人才!未来,这大海之上,当有我大明永不沉没的战舰!”
郑森闻言,心潮澎湃,轰然应诺。朱慈炤也听得心神激荡,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皇兄那超越时代的雄心与视野。
格物院的蓬勃生机与海上蓝图的宏伟,让朱慈炤深刻理解了皇兄为何如此重视这些“奇技淫巧”。这不仅是取胜之道,更是强国之基。
喜欢日曜南明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日曜南明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