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第一场霜刚给雁归村的屋顶镀上薄白,村头的老槐树下就支起了新的木架 —— 上面挂满了待修的农具:断了柄的锄头、松了轴的耧车、漏底的竹筐,密密麻麻摆了半架。小吴爹穿着新做的厚布褂,正坐在小马扎上磨锄头,砂轮转动的 “沙沙” 声里,他时不时给围在旁边的两个流民青年讲解:“磨锄头得顺着刃口斜着磨,角度别太陡,不然用着容易卷刃;柄要选枣木的,又硬又韧,能用三年不裂!” 这是村里新办的 “农具传艺班”,专门教青年修农具,老周也凑过来学编竹筐,手指被竹篾划了道小口子,却笑着说:“学会这手艺,明年编多少装粮的筐都够!”
村西的大灶房旁,妇女们正围着大陶缸腌冬菜 —— 缸里装满了青帮白菜、萝卜,张婶手里拿着盐袋,一边撒盐一边教周妻和小吴娘:“腌白菜要一层菜一层盐,盐要撒匀,压上青石板,免得菜浮起来烂心;萝卜要切条晒半干再腌,脆生!” 晚秋蹲在旁边帮忙洗萝卜,悄悄往缸里滴了两滴空间的 “脆鲜水”(灵泉水稀释后无色,能让菜更脆),只说是 “奶奶传的法子,腌菜时滴点凉白开(实则灵泉水),菜不容易蔫”。周妻学得认真,还在自己家的小缸上贴了张纸,写上 “冬菜缸”—— 是扫盲班刚学会的字,歪歪扭扭的,却看得人心里暖。
扫盲班也进阶了,不再是单纯认字,而是教 “写农耕笔记”。陆承泽在石板上写 “浸种:晋豌 4 好,艾草水浸 3 时辰”,让大伙照着抄,老陈拿着树枝在泥板上写,越写越顺:“以前记不住咋浸种,现在写下来,明年一看就懂!” 王大爷也跟着写,虽然笔画慢,却把 “荞麦追肥:草木灰 + 羊粪,分蘖期施” 记得清清楚楚,他笑着说:“俺年纪大了记性差,写下来就忘不掉了!” 周娃和小石头、狗蛋则在旁边画 “农耕图”,画着谷穗、荞麦、锄头,周娃还在图上写了 “雁归村” 三个字,引得大伙都围过来看。
午后的阳光暖了些,陆承泽带着老周、李村长(特意从邻村赶来)去田边规划明年的春耕 —— 他手里拿着张画好的 “农耕规划图”,上面标着扩种的两亩谷田、一亩豌豆田,还有要修的支渠:“明年开春先修渠,把山坳的泉水引到新田边,再申请‘晋谷 10 号’新种子,比老谷子早熟 10 天,还抗倒伏!” 李村长指着图上的套种区:“俺们村也想跟着种晋谷 10 号,到时候还请你去指导浸种!” 老周则盯着图上的新田:“俺们流民组负责翻地,保证把地翻得深、翻得匀!” 小吴爹也赶来,说要给新田边的水渠做木闸:“俺做的木闸严实,不漏水!”
傍晚时分,天渐渐凉了,村民和流民们都聚到老村长家的炕头,围着火炉话家常 —— 炉上煮着荞麦粥,飘着淡淡的香。老村长掏出烟袋,点了袋烟说:“冬天要把村里的旧屋修修,老周和小吴家的房檐有点漏,明天让青年们帮忙补补;柴火也得攒够,每家分点松枝,烧着暖!” 小吴娘赶紧接话:“俺们家还有半匹蓝布,能给娃做件厚棉袄!” 周妻也说:“俺会做荞麦面馍,冬天给大伙送点尝尝!” 炉火烧得旺,映着每个人的笑脸,比外面的寒风暖多了。
正说着,邻村的小张扛着半捆松枝来了:“李村长让俺送点松枝来,你们村冬天烧火用!俺们村的冬菜也腌好了,明天给你们送点尝尝!” 老周赶紧接过松枝,往炉里添了两根,火苗 “噼啪” 响:“明年你们村修渠,俺们也去帮忙!” 小张笑着应:“一定来!到时候俺们请你们吃新蒸的糜子糕!”
夜深了,大伙才陆续散去,周娃抱着新做的荞麦枕头,在老周家的炕上睡得香甜;小吴爹娘在收拾明天修房的工具;老陈则在灯下补写今天的农耕笔记。晚秋走在村巷里,摸了摸贴身处的桃木梳,梳齿间还沾着腌菜的盐水味 —— 农具在修,冬菜在腌,笔记在写,规划在做,雁归村的冬天,没有闲下来的冷清,只有忙着筑家的暖意。
第二天一早,青年们就帮老周家补房檐,小吴爹带着人做木闸,妇女们继续腌菜,扫盲班的石板旁又响起了写字的 “沙沙” 声。村口的老槐树上,不知是谁挂了个红布条,在初冬的风里飘着,像个温暖的记号。陆承泽站在田边,看着规划图,心里满是盼头 —— 他知道,等明年开春,新的渠会修好,新的种子会种下,流民们的家会更稳,雁归村的日子,会像这炉里的火,越来越旺,越来越暖。
这场初冬的忙碌,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 为了明年的丰收,为了更稳的家,为了雁归村所有人的好日子。每个人都在心里盼着,盼着开春的播种,盼着夏天的生长,盼着秋天的丰收,盼着在这雁归村,扎下更深的根,过上更红火的日子。
喜欢饥荒年代种田忙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饥荒年代种田忙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