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岚州以强硬的姿态顶住了第一波内外压力,如同磐石经受住了浪潮的拍打,不仅未曾后退,反而将棱角磨砺得更加分明。然而,沈逸深知,河西州及其背后的势力绝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果然,没过多久,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消息,如同惊雷般传遍了青岚州——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南巡考察新政,首站便是青岚州!
这一次的钦差,非同小可。乃是以吏部右侍郎周廷儒为正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崇文为副使的豪华阵容。周廷儒是朝中有名的务实干吏,虽非阁老,却深得皇帝信任,掌管官员考功,权柄不小;而李崇文则是清流言官的代表,素以刚正不阿、言辞犀利着称,对沈逸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事风格早有微词。皇帝派出这样一对组合,其意不言自明——既要亲眼看看青岚州的“实绩”,也要敲打敲打沈逸这个“不安分”的年轻臣子。
消息传来,青岚州上下刚刚因击退外部压力而振奋的士气,不由得又蒙上了一层紧张的氛围。这一次,来的不是找茬的巡察使,而是手握实权、代表皇帝意志的钦差!其考察结果,将直接关系到青岚州新政的存废,乃至沈逸本人的前程!
州衙核心会议室内,气氛凝重。
“夫君,此次钦差来意,恐怕不善。”宁清漪眉宇间带着忧色,“周侍郎或可理喻,但那李御史……怕是专为挑刺而来。”
柳书瑶也蹙眉道:“我们的许多做法,确实与旧制迥异,若被他们抓住把柄,大做文章,恐对夫君不利。”
苏小蛮满不在乎:“怕什么?咱们行得正坐得直,还有陛下御赐的金匾呢!”
楚潇潇则提供了更详细的情报:“周侍郎为人还算公允,重实绩;李御史则古板守旧,且与朝中几位对夫君不满的御史过往甚密。他们此行,河西州那边必然也会有所动作。”
沈逸听着夫人们和下属的分析,面色平静。他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青岚州的变化太大,不可能永远躲在皇帝的“默许”之下。钦差的到来,是危机,也是机遇。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沈逸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既然来了,那我们就要让他们看到一个真正的、生机勃勃的青岚州!看到我们推行的新政,给百姓带来了何等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开始部署:
“清漪,你总揽内政,确保钦差在州期间,各衙门运转如常,政令畅通,市面繁荣稳定,绝不可出现任何纰漏!”
“书瑶,准备好所有账册、文书,尤其是关于商会、工坊利润、税收增长、民生改善的数据,要详实、清晰,经得起任何盘查!同时,暂停一切可能引起争议的新政试点,一切等钦差走了再说。”
“赵虎,全城戒严提升至最高等级,确保钦差安全万无一失!但切记,不可显得如临大敌,要外松内紧。”
“小蛮,青鸾卫配合赵虎,同时盯紧所有随行人员,看看有无人与外部势力暗通款曲。”
“潇潇,听风阁动用一切资源,我要知道钦差一行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私下里的每一句议论!”
众人领命,纷纷行动起来。整个青岚州如同精密的钟表,为了迎接这次“大考”而高速运转起来,只是这运转之中,多了几分小心翼翼的审慎。
十日后,钦差仪仗抵达青岚州境。
沈逸率领州衙众官吏,于州界处恭迎。场面隆重而规范,既不显谄媚,也不失礼数。
周廷儒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沉稳,见到沈逸,只是微微颔首,态度不冷不热。而李崇文则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样,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似乎想从这欢迎队伍的细节中找出什么错处。
接下来的数日,钦差一行在沈逸的陪同下,开始了对青岚州的全面考察。
他们视察了整齐划一、机声隆隆的工坊区。柳书瑶对答如流,将每一笔产出、利润、税收、工人薪酬福利都解释得清清楚楚。看到工人们精神饱满,听到他们谈起如今的生活充满希望,周廷儒微微颔首,而李崇文则对“工人最低薪酬”和“工伤抚恤”提出了质疑,认为此乃“擅改祖制,蛊惑人心”,被柳书瑶以“此乃州衙与商会契约,自愿达成,旨在稳定工匠,提升效率,且并未动用国库一分一银”巧妙化解。
他们走进了书声琅琅、科目新颖的州学。当看到学子们不仅学习经义,还钻研算学、格物,甚至进行实际操作时,李崇文的脸色十分难看,当场斥责“不务正业,有辱斯文”。沈逸并未直接反驳,而是请出了在特科中表现出色的学子林枫和孙铭,让他们阐述格物、商事对治理地方的实际作用,两人言之有物,逻辑清晰,让周廷儒眼中露出了欣赏之色。
他们参观了干净整洁、管理有序的官营医馆,芸娘亲自讲解如何利用本地药材和推广卫生知识降低疫病发生率,数据详实,效果显着,连李崇文也挑不出太多毛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