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晨光刚漫过社区的石板路,路面被晒得暖融融的,踩上去都不凉脚。林辰背着帆布包站在宿舍楼下,包的侧袋里塞着个粗布包 —— 里面是苏晓冉昨天精心挑的黄芪片,还有提前泡软的党参段。黄芪片切得薄,透着淡黄油亮的颜色,指尖轻轻碰一下,就能闻到股微甜的药香。粗布包上贴着张浅黄便签,是苏晓冉娟秀的字迹:“昨天翻《神农本草经》,里面把黄芪叫‘黄耆’,说它能‘补虚,主痈疽久败疮’。我特意挑了三年生的,药店师傅说年份够的黄芪,断面能看见‘菊花心’,补气效果最足。还泡了党参,俩搭着煮,补气不燥,还能添点力气。”
“辰儿!等我会儿!” 胖子的声音从楼道里撞出来,手里拎着个印着蓝白格子纹的保温桶,跑起来桶盖偶尔 “咔嗒” 响一声。掀开桶盖,雪白的山药糕冒着细白热气,还裹着股米香:“我妈早上五点就爬起来蒸的,说山药能健脾益气,吴奶奶腿软没劲儿,吃这个正好养着。苏同学呢?她那煮药的搪瓷锅带来没?”
“在这儿呢!”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手里拎着个米白色搪瓷锅,锅耳缠了圈浅蓝棉线,摸着手感软乎乎的:“这锅是我妈新给我的,煮补气的药不串味。昨天我特意把黄芪片捣了捣,李东垣在《脾胃论》里专门说过‘黄芪补气,须微捣之,则其气易出’,要是不捣,药效都闷在药片里,熬半天也出不来。”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里裹着点菜园飘来的青菜香,软乎乎地贴在脸上。苏晓冉把搪瓷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内容:“阿姨说吴奶奶腿软快俩月了,走路得扶着墙慢慢挪,上台阶得歇三次,手里还总拎着个小凳子备用。上次去买菜,走了没五十米就累得蹲下来,连最爱吃的青萝卜都没买成。吃了不少钙片,也没见好,现在连院子都少出了,天天坐在门口小菜园边发呆。”
林辰摸了摸布包里的黄芪片,想起昨夜翻的老医书,语气很稳:“《黄帝内经》里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这话我爷爷以前也跟我说过。吴奶奶这是气虚,气就像身体的‘动力’,能推着身子活动,气虚了就没劲儿,腿自然软。黄芪能补肺气、健脾气,党参还能帮黄芪添把劲,再按足三里、三阴交穴通经络,配合祝由术,能帮着补气血、长力气。”
胖子在旁边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要不要带点热乎水?上次周爷爷胃口差的时候,先喝了点温水垫胃,说舒服多了。”
“带了,” 苏晓冉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杯口飘着细白热气,“里面是温的红枣水,枣提前切了口,甜味都渗到水里了,不齁嗓子。吴奶奶要是觉得黄芪水淡,兑点正好。”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就两个晨练的老人在慢悠悠甩着胳膊走,手里还攥着太极球。胖子找了个干净的石墩子,赶紧让苏晓冉坐:“你抱着锅别累着,我跟辰儿站着就行。上次去周爷爷家,你手冻得发红,这次戴手套了吧?”
苏晓冉笑了,从包里掏出双浅棕色的棉手套:“戴了,给你也带了双。你晨跑总说手凉,这个加了绒,比你上次戴的厚,跑起来不冻手。”
胖子接过手套,耳朵有点红,赶紧套在手上:“谢了啊,这手套摸着软乎乎的,比我妈上次在菜市场买的那种硬邦邦的舒服多了。”
公交来的时候,车厢里很空,靠窗的位置都没人。苏晓冉小心地把搪瓷锅放在座位旁边,林辰则把装药材的布包揣在腿上,怕人多的时候挤皱了。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吴奶奶家的路线,还标了个小菜园的简笔画:“阿姨说吴奶奶家在社区西边,门口有个小菜园,种着青菜和萝卜,现在青菜还绿油油的,一眼就能看见。”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黄芪水的煮法:“水开后放黄芪、党参,煮二十分钟,最后放三颗红枣、一把枸杞煮五分钟,别煮太久,不然枸杞会烂成泥。” 他忍不住笑:“你连枸杞煮多久都记着,我都快忘了要加枸杞。”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弄错了,吴奶奶本来就没力气,别再让她喝着不舒服。”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拎着个蓝布袋子:“你们可来了!吴奶奶一早就坐在菜园边的小凳子上等,说怕你们找不着。我给带了碗小米粥,熬得稀烂,她现在胃口弱,正好能喝小半碗。”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看见李奶奶在菜园边摘青菜,竹篮里装得满满当当,青菜叶子上还沾着露水。她老远就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腌萝卜啊!刚腌好的,脆生生的,配粥吃最香!”
吴奶奶家果然在社区西边,门口的小菜园打理得干干净净,青菜长得绿油油的,埂上还种着几棵小葱,叶子上沾着点露水,看着就精神。吴奶奶坐在小凳子上,穿件深蓝色的棉袄,领口别着个布扣,手里攥着根磨得光滑的木拐杖。看见他们来,想撑着拐杖站起来,腿一软又坐回凳子上,脸上透着点无奈:“老了不中用了,连站都费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