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晨光刚把社区的老藤椅晒得暖融融的,林辰就背着帆布包站在了宿舍楼下。包的里层放着个粗布包,里面是苏晓冉昨天挑好的桑枝和桂枝 —— 桑枝切成小段,泛着浅棕色的光泽,指尖碰着能闻到淡淡的木质清香;桂枝捣成了碎末,用纱布包着,怕煮的时候散在汤里。粗布包上贴着张浅黄便签,是苏晓冉的字迹:“昨天翻《本草纲目》,里面说桑枝‘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我挑了三年生的老桑枝,药店师傅说这东西煮水最能通经络。还加了点桂枝,《伤寒论》里说它‘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跟桑枝搭着,能把暖意送到关节里。”
“辰儿!等等我!” 胖子的声音从楼道里传出来,手里拎着个印着红福字的保温桶,跑起来桶盖 “咔嗒” 响。掀开盖子,金黄的姜枣糕冒着热气,还裹着股姜香:“我妈早上五点就起来蒸的,说姜能驱寒,刘爷爷关节痛,吃这个正好暖身子。苏同学呢?她那煮药的砂锅带来没?”
“在这儿呢!”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手里拎着个浅青色砂锅,锅耳缠了圈米白棉线,“这是我姥姥传下来的,煮通经络的药最衬。昨天我把桑枝提前泡了仨小时,《雷公炮炙论》里说‘桑枝需浸软,令其汁出’,不然干桑枝煮不透,药效出不来。”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里裹着点街角早点铺飘来的姜茶香,软乎乎地贴在脸上。苏晓冉把砂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阿姨说刘爷爷关节痛快俩月了,天冷的时候更厉害,膝盖不敢弯,连下台阶都得扶着墙。上次想给重孙子捡掉在地上的玩具,蹲下去就站不起来,最后还是邻居帮忙扶的。贴了不少膏药,也没见好,现在连院子里的藤椅都少坐了,说坐着起身时关节疼得慌。”
林辰摸了摸布包里的桑枝,想起昨夜翻的老医书,语气很稳:“《黄帝内经》里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刘爷爷这是风寒湿邪堵了经络,关节没了气血滋养才疼。桑枝能通经络、祛风湿,桂枝能温通经脉,再按曲池、阳池穴通气血,配合祝由术,能把寒气赶出去,关节就不疼了。”
胖子在旁边挠了挠头,咽了口唾沫:“要不要带点热乎水?上次张爷爷口干,先喝了点温水润嗓子,说舒服。对了,这姜枣糕我能先尝一口不?闻着太香了。”
“带了,” 苏晓冉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杯口飘着细白热气,“里面是温的姜茶,姜切得薄,不辣嗓子。刘爷爷要是觉得桑枝水淡,兑点正好。你别嘴馋,留着给爷爷吃。”
胖子赶紧缩回手,嘿嘿笑:“知道了知道了,我就问问。”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就两个晨练的老人在慢悠悠甩着胳膊。胖子找了个干净的石墩子让苏晓冉坐:“你抱着锅别累着,我跟辰儿站着。上次去刘爷爷家 —— 不对,上次去张爷爷家,你手冻得发红,这次戴手套了吧?”
苏晓冉笑了,从包里掏出双浅棕色的棉手套:“戴了,给你也带了双。你晨跑总说手凉,这个加了绒,比你上次戴的厚。”
胖子接过手套,耳朵有点红,赶紧套在手上:“谢了啊,这手套摸着真软,比我妈在菜市场买的舒服多了。”
公交来的时候,车厢里很空。苏晓冉小心把砂锅放在靠窗的座位上,林辰则把装药材的布包揣在腿上,怕被人挤皱。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刘爷爷家的路线,还标了个老藤椅的符号:“阿姨说刘爷爷家在社区东边,门口有棵老槐树,树下摆着个藤椅,一眼就能看见。”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桑枝水的煮法:“水开后放桑枝、桂枝(纱布包),煮二十分钟,最后放两颗红枣、几片生姜煮五分钟。” 他忍不住笑:“你连生姜煮多久都记着,我都快忘了要加生姜。”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弄错了,刘爷爷关节疼得难受,别再让他喝着不舒服。”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你们可来了!刘爷爷一早就坐在槐树下的藤椅上等,说怕你们找不着。我给带了碗小米粥,熬得稀稀的,他现在起身不方便,喝这个不用费劲。”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看见李奶奶在院子里晒姜干,竹筛子摆了一院子,透着股姜香。她老远就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姜茶啊!刚煮好的,暖身子!”
刘爷爷家果然在社区东边,门口的老槐树下,摆着个掉了点漆的藤椅。刘爷爷坐在藤椅上,穿件深蓝色的棉袄,膝盖上盖着块厚布,手里攥着个暖水袋。看见他们来,想站起来,膝盖一弯就疼得皱起眉:“老了不中用了,连站都费劲。”
“爷爷您别站!坐着就行!” 林辰赶紧跑过去,扶住他的胳膊,“我们是来帮您看关节痛的。”
刘爷爷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麻烦你们了,这么冷的天还来。我这膝盖,真是熬人,夜里睡觉都得把腿垫高点,稍微动一下就疼。上次社区组织体检,我都没敢去,怕走路疼得厉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