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晨光把社区的矮墙染成浅黄时,林辰背着帆布包站在宿舍楼下。包的侧袋里塞着个粗布包,里面是苏晓冉昨天晒好的艾叶 —— 叶片揉碎后泛着灰绿,指尖碰着能闻到股清苦的药香,旁边还放着切好的生姜片,泡在温水里,连水都透着点暖辣。
“辰儿!等我半分钟!” 胖子的声音从楼道里传出来,手里拎着个印着福字的保温桶,跑起来桶盖 “咔嗒” 响。掀开盖子,琥珀色的核桃糕露出来,还裹着股坚果香:“我妈凌晨四点就起来蒸的,说核桃能补肝肾,王奶奶腿抽筋,吃这个正好养着筋脉。苏同学呢?她那煮药的搪瓷锅来了没?”
“在这儿呢!”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手里拎着个米白色搪瓷锅,锅耳缠了圈浅蓝棉线,“这锅是我妈新给的,煮艾叶不串味。昨天我把艾叶反复晒了三次,《本草纲目》里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晒透了温经的劲儿才足,加生姜片是怕艾叶太寒,中和一下正好。”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里裹着点早点铺飘来的油条香,软乎乎地贴在脸上。苏晓冉把搪瓷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阿姨说王奶奶腿抽筋快一个月了,夜里总疼醒,一抽起来就得抱着腿揉半天,膝盖都揉红了。上次想给重孙子织毛衣,坐久了腿一抽,针都掉在地上。吃了不少钙片,也没见好,现在连散步都不敢走太远,怕走着走着突然抽筋。”
林辰摸了摸布包里的艾叶,想起昨夜翻的老医书,语气很稳:“《黄帝内经》里说‘肝主筋,肾主骨’,王奶奶这是肝肾亏虚,加上冬天受凉,寒湿裹着筋脉,才会抽筋。艾叶温经散寒,生姜通经络,再按阳陵泉、足三里穴松筋脉,配合祝由术,能把腿里的寒气赶出去,筋脉松了就不抽了。”
胖子在旁边挠了挠头,把保温桶抱得更紧:“要不要带点热乎水?上次陈爷爷咳嗽,先喝了点温水暖身子,说舒服。对了,这核桃糕我能先尝一块不?闻着太香了。”
苏晓冉笑着拍了下他的手背:“别嘴馋,先给王奶奶留着。温水带了,在保温杯里,加了点红糖,王奶奶要是觉得艾叶水苦,兑点正好。”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就两个晨练的老人在慢悠悠打太极。胖子找了个干净的石墩子让苏晓冉坐:“你抱着锅别累着,我跟辰儿站着。上次去陈爷爷家,你手冻得发红,这次戴手套了吧?”
苏晓冉笑了,从包里掏出双浅粉色的棉手套:“戴了,给你也带了双。你晨跑总说手凉,这个加了绒,比你上次戴的厚。”
胖子接过手套,耳朵有点红,赶紧套在手上:“谢了啊,这手套摸着真软,比我妈在菜市场买的舒服多了。”
公交来的时候,车厢里很空。苏晓冉小心把搪瓷锅放在靠窗的座位上,林辰则把装药材的布包揣在腿上,怕被人挤皱。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王奶奶家的路线,还标了个小棉鞋的符号:“阿姨说王奶奶家在社区西边,门口有个小花坛,种着腊梅,现在正开着,老远就能闻见香味。”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艾叶水的煮法:“水开后放艾叶、生姜片,煮二十分钟,最后放两颗红枣煮五分钟,别煮太久,不然艾叶的香味就散了。” 他忍不住笑:“你连红枣煮多久都记着,我都快忘了要加红枣。”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弄错了,王奶奶抽筋得难受,别再让她喝着不舒服。”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你们可来了!王奶奶一早就坐在腊梅树下的小马扎上等,刚才还揉了好几下腿,说有点发紧。我给带了碗小米粥,熬得稀稀的,她抽筋时没胃口,能喝小半碗。”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看见李奶奶在院子里摘青菜,竹篮里装得满满当当。她老远就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暖水袋啊!新灌的热水,王奶奶腿凉,焐着正好!”
王奶奶家果然在社区西边,门口的小花坛里,腊梅开得正盛,黄灿灿的花瓣透着股冷香。王奶奶坐在小马扎上,穿件深蓝色的棉袄,裤腿扎着松紧带,手里攥着个旧棉团,正轻轻揉着膝盖。看见他们来,她想站起来,刚动了动腿就皱起眉:“哎哟,腿又有点发紧,怕是要抽。”
“奶奶您别站,坐着就行!” 林辰赶紧跑过去,扶住她的胳膊,“我们是来帮您看腿抽筋的。”
王奶奶点点头,叹了口气:“麻烦你们了,这么冷的天还来。我这腿,夜里最折腾人,有时候刚睡着,腿一抽就醒了,抱着腿揉到天亮,膝盖都揉得发烫。上次我孙女来看我,说我眼里的血丝比她加班时还多。”
屋里比外面暖和,靠墙放着个旧木柜,柜上摆着个空钙片瓶,旁边放着个搪瓷杯,杯里剩了点凉白开。木柜上还放着个小针线笸箩,里面放着没织完的毛衣,针上还挂着毛线。王奶奶把他们让到沙发上,自己坐在对面的小凳子上,刚坐稳就又揉了揉腿:“快坐,我给你们倒点热水,就是我这手慢,你们别介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