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课间,医学院教学楼前的公告栏围了不少人。苏晓冉正踮着脚贴最后一张 “中医日常调理常识”,纸上画着淡绿色的冬瓜皮图案,旁边写着 “冬瓜皮利水消肿,煮水代茶可去湿”。林辰帮着扶着梯子,手里还攥着卷透明胶,胖子则在旁边维持秩序,怕有人碰倒梯子。
“你们这纸做得真好看,” 一个穿藏青色工作服的阿姨凑过来,手指轻轻碰了碰纸上的图案,“我这腿肿了快半个月,要是早看着这个,说不定早好了。”
苏晓冉从梯子上下来,笑着递过一张宣传单:“阿姨,您腿肿是怎么个肿法?是按下去会陷坑,还是只是发紧?”
阿姨叹了口气,撸起裤腿 —— 小腿果然肿得发亮,一按下去就陷出个小坑,半天才能弹起来。“就是这样,” 她语气带着无奈,“我是后勤的王桂兰,负责教学楼的卫生。每天要爬好几层楼拖地,最近腿越来越沉,早上穿袜子都得使劲拽,夜里躺床上还胀得慌,得把腿垫高点才能睡着。吃了利尿的药,管不了两天又肿了。”
林辰蹲下来,轻轻摸了摸王阿姨的小腿,皮肤凉凉的。他又搭了搭阿姨的手腕,脉搏有点沉,像泡在水里的棉线。“阿姨,您这是脾虚湿盛,” 他站起身,语气很稳,“《黄帝内经》里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您天天累着,脾运化不动湿气,湿气积在腿上就肿了。用冬瓜皮配茯苓煮水,再按几个去湿的穴位,很快就能好。”
“真能管用?” 王阿姨眼里亮了点,又有点犹豫,“我之前喝了不少薏米水,喝得胃都凉了,也没见消肿。”
“薏米性凉,您脾胃虚,喝了反而伤脾,” 苏晓冉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冬瓜皮和茯苓,“这冬瓜皮是我上周晒的,晒干后利水不伤脾,茯苓能健脾,俩搭着煮,正好适合您。”
胖子在旁边插话:“阿姨,我妈早上还让我带了南瓜饼,说南瓜能健脾,您先吃块垫垫,一会儿我们跟您去宿舍煮水。” 他说着从书包里掏出个油纸包,打开就是金黄的南瓜饼,还冒着淡淡的甜香。
王阿姨接过南瓜饼,咬了一口,眼睛弯了:“真好吃,比我自己烙的软和。那麻烦你们了,我宿舍就在教学楼后面的后勤楼,不远。”
四人往后勤楼走,王阿姨一路跟他们说日常的工作:“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来,先拖一楼大厅,再一层一层往上走。最近天凉,拖完地瓷砖滑,还得撒点防滑粉,一趟下来腿就开始沉。”
后勤楼的宿舍不大,但收拾得很整齐。靠窗的位置摆着张旧木桌,桌上放着个搪瓷杯,里面剩了点凉白开。王阿姨拉过两把椅子:“你们坐,我去烧热水。”
“阿姨您坐着,我们来,” 苏晓冉赶紧拦住她,把布包里的冬瓜皮和茯苓倒在碗里,用温水淘了淘,“冬瓜皮要洗干净,上面的绒毛别留着,不然煮出来水会涩。茯苓泡软点,药效更容易出来。”
胖子自告奋勇去烧水,结果刚把水壶放在电炉子上,就听见 “咔嗒” 一声 —— 壶底沾了水,把电炉子的开关弄跳了。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笑:“我妈总说我毛手毛脚,果然没说错。”
林辰走过去,把水壶擦干,重新插好电:“下次先擦干净壶底再放,不然容易短路。” 他一边说,一边帮王阿姨按穴位,先按阴陵泉,在膝盖内侧的凹陷处,用拇指轻轻打圈:“阿姨,有点酸胀忍一下,这是脾经的合穴,能健脾去湿。”
王阿姨闭着眼点点头,过了一会儿说:“好像有点热,从膝盖往小腿走,沉得慌的感觉轻了点。”
“再按三阴交,” 林辰的手指移到王阿姨的脚踝处,“这穴能调脾胃,还能通经络,您平时没事也能按按,一次按三分钟就行。”
苏晓冉把洗好的冬瓜皮和茯苓放进小锅里,加了三碗水。水开后,白色的水汽裹着淡淡的清香味飘出来,王阿姨吸了吸鼻子:“这味儿倒不难闻,比薏米水好闻多了。”
“您之前喝薏米水没配东西吧?” 苏晓冉把火调小,“薏米凉,得配点生姜或红枣才不伤脾。这冬瓜皮是温性的,煮出来水带点清甜,您肯定能喝惯。”
正说着,林辰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段画面 —— 孙思邈在田埂上,给一位农妇递过一碗冬瓜皮水。农妇说自己 “天天插秧,腿肿得走不动路”,孙思邈笑着说 “这冬瓜皮是好东西,不用花钱,煮水喝就能去湿”。农妇喝完三天,就来谢孙思邈,说腿不肿了,能下地干活了。画面很快消失,林辰回过神,对王阿姨说:“这方子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管用得很。”
水煮了大概二十分钟,苏晓冉把锅端下来,用搪瓷杯倒了半杯,放凉到温乎递给王阿姨:“阿姨您尝尝,要是觉得淡,我再给您加颗红枣。”
王阿姨接过杯子,喝了一口,咂咂嘴:“不淡,有点像茶水,还带点清甜味,比药好喝多了。” 她慢慢把半杯喝完,放下杯子,试着站起来走了两步,眼睛亮了:“哎,真轻了点!刚才走路像灌了铅,现在觉得腿能抬起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