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的阳光斜斜照进食堂后厨,林辰背着帆布包刚走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 “哎哟” 一声。推开门一看,李师傅正踮着脚够货架上层的瓷碗,右手举到一半就停在半空,左手揉着右肩,眉头皱得紧紧的。
“李师傅,您肩膀不舒服?” 林辰快步上前,帮着把瓷碗拿下来。
李师傅放下手,叹了口气:“老毛病了,最近天凉,后厨的抽油烟机又漏风,吹得肩膀又僵又痛。昨天切菜,胳膊抬不起来,只能换左手慢慢切,切出来的土豆丝都粗细不匀。”
这时苏晓冉和胖子也到了。苏晓冉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泡软的葛根和桂枝:“李师傅,我们带了药材,昨天特意查了医书,葛根能解肌通络,桂枝能温通经脉,正好治您的肩痛。” 胖子则抱着个纸袋子,里面装着山药脆片:“我妈说这脆片不硬,您嚼着不费劲儿,先垫垫肚子,一会儿煮水得等会儿。”
李师傅接过脆片,捏了一片放进嘴里:“谢谢你们,这肩膀疼得我夜里都睡不好,侧躺压着疼,平躺又僵得慌。贴了几贴膏药,皮肤都红了,只能硬扛着。”
林辰让李师傅坐在后厨的小板凳上,转过身。李师傅的右肩比左肩略高,按下去时,他疼得 “嘶” 了一声:“就是这儿,里面像有根筋拧着,转胳膊都费劲,连擦桌子都得慢慢挪。”
他又搭了搭李师傅的脉搏,脉象沉滞。“师傅,您这是长期久坐后厨,肩颈经络不通,又受了风寒,” 林辰收回手,语气很稳,“孙思邈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您每天切菜、颠勺,肩膀总保持一个姿势,气血不流通,再吹了凉风,就僵住了。用葛根、桂枝煮水热敷,再按肩井、天宗穴,能通经络、散风寒。”
说着,林辰的脑海里闪过一段画面 —— 孙思邈在终南山的工坊里,给一位打铁的工匠治肩痛。工匠握着铁钳,说 “抡了一天锤子,肩膀僵得抬不起来”,孙思邈正往砂锅里加葛根:“葛根能把经络里的‘滞气’散开,桂枝能暖经络,煮水热敷,再活动活动,很快就好。” 画面里,孙思邈还帮工匠揉着肩膀:“记住‘每坐觉身倦,即起行五七十步’,别总坐着不动,不然经络容易堵。”
李师傅听得连连点头:“这话在理,我每天从早上六点忙到下午三点,除了吃饭,就没离开过灶台,现在后悔也晚了。”
“师傅,咱们煮水吧,” 苏晓冉把葛根和桂枝放进砂锅,“葛根要煮二十分钟,桂枝煮十分钟就行,煮太久药性会散。”
后厨的煤炉正烧着,胖子自告奋勇去看火:“我来我来,上次帮赵阿姨煮山药粥就没糊,这次肯定也没问题。” 他把砂锅放在煤炉上,加了三碗水,还时不时掀开锅盖看看,生怕煮糊了。
林辰站在李师傅身后,开始按穴位。先按肩井穴,在肩膀中央,用拇指轻轻打圈:“师傅,有点酸胀忍一下,这穴能通肩颈的经络,是治肩痛的关键穴。”
李师傅闭着眼哼了一声:“酸完真舒服,刚才僵得像块石头的地方,好像松快了点。”
“再按天宗穴,” 林辰的手指移到肩胛骨中央,“这穴能疏理肩背的气血,您平时切菜累了,也可以自己按按,每次按一分钟,能缓解疲劳。”
胖子煮着水跑出来看热闹,也想试试按穴位,刚碰到李师傅的肩膀,就被苏晓冉拍了下手:“轻点!李师傅的肩膀本来就疼,你这力道能把人按疼。”
胖子赶紧收回手,挠了挠头:“我就是想帮忙,那我还是去看锅吧,别煮成黑糊糊。”
砂锅里的水很快冒起小泡,淡淡的葛根香混着桂枝的辛香飘出来,后厨里满是暖意。李师傅吸了吸鼻子:“这味儿闻着就舒服,比膏药的味儿好闻多了。”
苏晓冉走过去,把火调小:“得小火慢煮,孙思邈说过‘药煮得太急,药性不匀;煮得太慢,药性又散’,这葛桂水就得慢慢煮,才能把通经络的药性熬出来。”
二十分钟后,胖子端着砂锅过来,里面的水变成了浅棕色。苏晓冉找了块干净的棉布,蘸了药汁,拧到半干,递给林辰:“温度正好,敷在肩膀上。”
林辰把棉布敷在李师傅的右肩上,李师傅舒服地叹了口气:“暖乎乎的,热气顺着肩膀往胳膊上窜,僵得发麻的地方,好像有股气在慢慢转。”
林辰知道,这时候用祝由术辅助正好。他闭上眼睛,回忆老医书里治肩痛的咒语:“经络通,风寒散,肩背舒,疼痛止。”
默念着咒语,手指轻轻按在棉布上。脖子上的玉佩很快热起来,一股温和的暖流顺着棉布渗进李师傅的肩膀,和药汁的暖意合在一起。李师傅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更暖了,里面拧着的筋好像松了,能抬胳膊了。”
他试着慢慢抬起右胳膊,举到头顶,脸上露出惊喜:“真不疼了!刚才举到胸口就疼得不行,现在能举这么高,太神奇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