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早上的食堂里,蒸汽裹着包子的香味飘满大厅,学生们排着队打饭,餐盘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林辰端着餐盘找座位时,看到食堂的刘阿姨正靠在打饭窗口的墙边,一手按着上腹部,眉头皱得紧紧的,连手里的抹布都忘了拧干。
“刘阿姨,您胃不舒服?” 林辰快步走过去,把餐盘放在旁边的台子上,目光落在刘阿姨按胃的手上 —— 她的指节泛白,按的位置正是胃脘处。
刘阿姨直起身,勉强笑了笑,声音有点虚:“可不是嘛,这几天食堂忙,早上四点就起来揉面,中午顾不上吃饭,晚上又累得没胃口。昨天煮面条时,胃突然疼起来,冷汗都冒了,贴了暖宝宝也没好多少,今天连包子都不敢多吃。”
苏晓冉端着豆浆走过来,听到这话,赶紧从背包里掏出个布包:“刘阿姨,我们昨天听打印店陈叔说您胃不好,特意带了调理脾胃的药材。林辰说山药、白术、茯苓配着用,能补脾胃,正好适合您。”
胖子啃着肉包凑过来,嘴里还嚼着东西:“刘阿姨,我妈之前也总胃痛,就是用山药煮粥喝好的,比吃胃药舒服多了 —— 您要是不嫌弃,我中午帮您煮?”
刘阿姨愣了一下,眼眶有点热:“谢谢你们,这怎么好意思呢?我本来想周末去药店买盒胃药,可食堂离了人不行,学生们还等着吃热乎饭呢。”
林辰让刘阿姨坐在食堂角落的空桌前,伸手搭在她的手腕上。脉象偏细,按下去才能感觉到微弱的跳动。“刘阿姨,您这是脾胃虚弱,” 他收回手,语气很稳,“长期吃饭不规律,加上操心食堂的事,‘思伤脾’,脾胃运化不动,才会胃痛、没胃口。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说‘脾胃弱则食不化,当以山药补之,白术助之’,咱们用这两味药加茯苓煮水喝,再按按足三里和中脘穴,很快就能缓过来。”
苏晓冉打开布包,里面的山药片透着雪白,白术是浅棕色的薄片,茯苓块带着淡淡的土黄色:“山药要煮二十分钟,白术和茯苓煮十五分钟就行,煮好后可以当茶喝,也能加在粥里,不影响味道。”
胖子拍着胸脯:“煮水的事交给我!食堂后面有个小砂锅,我中午趁学生少的时候煮,保证不耽误您干活。”
刘阿姨点点头,脸上露出点笑意:“那就麻烦你了,小伙子。我这胃要是好了,下次给你们做红糖馒头,甜丝丝的,补气血。”
林辰蹲在刘阿姨身边,开始按穴位。先按足三里,在膝盖外侧下方,用拇指轻轻打圈:“刘阿姨,有点酸胀忍一下,这穴是‘胃的保健穴’,能补脾胃,治胃痛最管用。”
刘阿姨闭着眼 “嗯” 了一声,慢慢松开了按胃的手:“酸完真舒服,刚才揪着疼的地方,好像松了点,没那么胀了。”
“再按中脘穴,” 林辰的手指移到刘阿姨的上腹部正中,“这穴能暖胃,您平时胃不舒服时,按两分钟就能缓解,比贴暖宝宝管用。”
正按到一半,排队打饭的队伍里传来动静。赵天宇端着餐盘走过来,看到林辰在给刘阿姨按穴位,脚步顿了顿。他没像之前那样绕开,反而走到旁边的桌子坐下,目光偶尔往这边扫过来,手里的筷子也慢了些。
胖子端着煮好的药汁跑过来,砂锅还冒着热气:“刘阿姨,药水煮好了,您尝尝温度,不烫再喝。”
苏晓冉拿过干净的杯子,倒了半杯药汁,递到刘阿姨手里。刘阿姨抿了一口,眉头舒展开:“这水甜甜的,一点都不苦,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 喝下去胃里暖暖的,好像有股热气在转。”
林辰闭上眼睛,默默念起祝由术里治胃痛的咒语:“脾胃和,食气消,胃痛止,消化调。” 念到第三遍时,脖子上的太极玉佩悄悄热起来,一股温和的暖流顺着指尖渗进刘阿姨的胃脘,她的脸色明显好了些。
“现在胃不疼了!” 刘阿姨惊喜地说,伸手摸了摸胃的位置,“刚才还揪着疼,现在居然舒服了,连胃口都好像开了点,想再吃个包子。”
赵天宇坐在旁边,看着刘阿姨拿起包子咬了一口,眼神里少了之前的不屑,多了点认真。他放下筷子,犹豫了一下,朝林辰这边开口:“林辰,你用的山药,除了补脾胃,还有别的作用吗?”
林辰愣了一下,转头看向他:“山药还能补肺气,要是有人总咳嗽、没力气,用山药配莲子煮水喝也管用。《千金方》里记载,山药‘补而不燥’,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吃了都不会上火,很温和。”
赵天宇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飞快地记了几笔。他没再多问,却把餐盘往这边挪了挪,离得更近了些,偶尔还会看一眼刘阿姨手里的药杯。
苏晓冉把剩下的药材装在小布袋里,递给刘阿姨:“刘阿姨,这药材您每天煮一次,喝三天,煮的时候可以加几颗红枣,甜甜的更好喝。您记得按时吃饭,哪怕每次吃一点,也别饿着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