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上午的图书馆,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阅览区,几个学生捧着书坐在桌前,手边大多放着张折叠的纸 —— 正是林辰他们制作的校园中医手册复印件。林辰刚走到书架旁找《本草纲目》,就听到有人轻轻喊他名字。
“林辰学长!” 一个穿浅蓝色外套的女生快步走过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手册复印件,脸上满是笑意,“我是临床系的小周,上周看了手册,用酸枣仁远志水泡着喝,还按了神门穴,这三天终于能睡够七个小时了,之前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上课总走神。”
林辰停下找书的动作,笑着点头:“能帮到你就好,是不是按手册里写的‘睡前一小时喝,少喝浓茶’做的?”
“对!” 小周把复印件展开,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小圈,“我还在失眠那页标了自己的情况,比如‘喝了三天见效,按穴位时酸胀感很明显’,想着要是有同学问,也能说说经验。”
这时赵天宇背着书包走进来,手里拿着个新的笔记本,看到小周手里的手册,主动走过来:“你是用了酸枣仁的方子吧?我昨天帮室友也试了,他加了点茯苓,说喝完胃不胀了 —— 我把这个‘加茯苓适合脾胃弱的人’记下来了,想着下次完善手册时加上。”
小周眼睛一亮:“我就是脾胃有点弱,上次喝了没加茯苓,偶尔会反酸,下次我也试试加一点!”
林辰接过赵天宇的新笔记本,上面除了之前的方子,还多了几页 “反馈记录”,比如 “3 月 12 日,帮室友治肩颈痛,羌活葛根水热敷三次见效,室友体质偏寒,加了生姜片”“3 月 13 日,小周用酸枣仁方,无茯苓略反酸”,字迹比之前更工整。
“你记录得真详细,” 林辰把笔记本还给他,“这些反馈正好能帮咱们完善手册,比如在每个方子下面加‘体质提示’,像脾胃弱的加茯苓,体质寒的加生姜,这样大家用着更安全。”
赵天宇点点头,掏出笔:“我早上还问了张教授,他说‘中医讲究辨证,就算是小方子,也得看体质’,比如治风湿腿痛的桂枝水,阴虚的人要少放桂枝,不然容易上火,这个也得加上。”
两人聊完,决定去中药园采点新鲜的酸枣仁 —— 手册里写的是干品,有同学问能不能用鲜品,他们想亲自试试效果。刚走出图书馆,就看到苏晓冉拎着个竹篮跑过来,篮子里装着刚从食堂拿的山药。
“林辰!赵天宇!” 苏晓冉跑得有点喘,“食堂刘阿姨说,用手册里的山药粥加莲子,喝了五天,脾胃舒服多了,之前吃点凉的就胃痛,现在居然能吃半个苹果了!她让我带点新鲜山药,说咱们要是采药材,累了可以煮粥吃。”
胖子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张纸条,上面记着好几行字:“这是大家的反馈!有三个同学用了羌活葛根方治肩颈痛,两个见效,一个说没效果 —— 后来问了才知道,他是因为总低头看手机,敷完药又接着玩,没注意休息,我都记下来了,下次完善手册要加‘调理期间少低头’的提醒。”
四人一起往中药园走,路上遇到不少同学跟他们打招呼,有的还举着手册复印件问问题,林辰和赵天宇都耐心解答,苏晓冉则把大家的新问题记在纸条上,胖子偶尔还会插一句 “我妈之前也这样,得这么弄”,引得大家笑起来。
中药园里的酸枣仁苗已经长到膝盖高,叶子绿油油的,林辰蹲下来,小心地摘了几颗成熟的酸枣,剥开壳取出里面的仁:“鲜酸枣仁比干品温和,适合体质敏感的人,咱们煮水试试,要是效果好,就加到手册里。”
赵天宇掏出小本子,一边记一边问:“鲜品和干品的用量一样吗?比如干品一次五克,鲜品是不是要多放些?”
“应该要多放两倍,” 林辰想了想,“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说‘鲜药药力浅,干药药力浓’,之前煮鲜葛根时,用量就是干品的两倍,这个规律应该适用。”
正说着,身后传来脚步声,张教授背着帆布包走过来,手里拿着几张泛黄的纸 —— 是《本草纲目》里 “酸枣仁” 章节的手抄件。“你们在试鲜酸枣仁?” 张教授走到畦边,把手抄件递过来,“这里写着‘鲜酸枣仁煮水,加少量蜂蜜,安神不伤胃’,正好适合脾胃弱的人,你们可以加到手册的‘失眠方’里。”
林辰接过手抄件,上面的字迹是张教授亲笔写的,还标了重点:“鲜品宜现采现用,不宜久放,否则药力散。” 他心里满是感激:“谢谢张教授,我们正愁不知道鲜品的用法,有这个就清楚了。”
张教授蹲下来,看着赵天宇手里的反馈记录,眼里闪过赞许:“你们能收集反馈、根据体质调整方子,比很多刚接触中医的人做得好。其实传承中医,不只是记方子,更是记‘人’——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用法用量就得调整,这才是中医的精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