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晨光刚漫过社区活动中心的院墙,石桌上就摆满了各色材料。林辰背着帆布包走进来的时候,赵天宇正蹲在地上贴标签,手里的马克笔在红纸上写着 “香料区”“糖艺区”,字迹比上次工整了不少,只是末尾的笔画还是有点歪。
“辰哥!你看我写的标签!” 赵天宇举着红纸递过来,眼睛亮晶晶的,“这次我特意用尺子比着写,没再歪歪扭扭 —— 就是红笔不够用了,剩下的标签用黑笔写,会不会不好看啊?”
林辰刚要开口,就听见小宇的喊声。王奶奶牵着他的手走过来,小宇手里捧着个竹簸箕,里面装着晒干的紫苏叶,叶子边缘有点卷,却透着深绿色的亮。“哥哥!我和奶奶晒的紫苏叶!” 他把簸箕举到石桌上,紫苏的辛香飘出来,“奶奶说,腌腊肉放紫苏叶能去腥,我翻了三个抽屉才找到这个旧簸箕,专门用来装叶子。”
林辰伸手捏起一片紫苏叶,指尖刚碰到叶片,脖子上的太极玉佩轻轻热了一下。原本有点干硬的紫苏叶,竟透出点软润气,辛香也浓了几分,像是刚晒透的样子。他笑着摸了摸小宇的头:“这紫苏叶晒得正好,没晒焦也没晒潮,腌出来的腊肉肯定香。”
胖子扛着个大竹筐呼哧呼哧跑进来,筐里装着半块肥瘦相间的腊肉,表皮还带着点盐霜。“我妈腌的腊肉!” 他把竹筐放在地上,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我妈说,教大家腌肉得用现成的腊肉当例子,不然光说不练,大家记不住 —— 对了,我还带了把小刀,一会儿切肉给大家尝,看看加草药和不加草药的区别。”
张爷爷背着个旧布包走进来,里面装着八角、桂皮、香叶,用小纸包分门别类包好,上面还写着字。“这些香料是我去年腌肉剩下的,” 他把纸包一个个摆在石桌上,八角的棕红、桂皮的深褐,看着就有年味,“八角要选角多的,桂皮得是卷起来的,香叶要闻着有股清苦香,不然就是陈货,没味道。”
李阿姨拎着个玻璃罐过来,里面装着细白的糖霜,罐口还沾着点粉末。“做草药糖得用这个糖霜,” 她打开罐盖,糖香飘出来,“比白砂糖细,裹在糖外面不硌牙 —— 我昨天在家试了试,用薄荷碎混着糖霜,做出来的糖又脆又凉,孩子特别喜欢。”
大家正忙着整理材料,张教授背着帆布包走进来,手里拿着本泛黄的旧本子,封面上写着 “年货草药方”。“我年轻时记的方子,” 他翻开本子,里面是手写的字迹,还夹着几片干枯的香料叶,“腌腊肉的草药配比很重要,紫苏叶 50 克,八角 20 克,桂皮 15 克,香叶 5 克,少了没味,多了会苦。”
苏晓冉赶紧掏出笔记本,把方子抄下来:“教授,这些香料要不要提前煮水?还是直接磨成粉撒在肉上啊?”
“直接磨成粉混着盐抹,” 张教授指着本子上的字,“肉要选三层肥两层瘦的五花肉,切成宽五厘米的条,香料粉和盐按 1:3 的比例混合,抹的时候要揉匀,不然里面腌不透,容易坏。”
赵天宇凑过来,指着本子上的另一个方子:“这个‘草药糖方’里写的‘甘草’,是药店买的干甘草吗?会不会太苦啊?”
“得用蜜炙甘草,” 张教授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小包甘草,颜色是深褐色,“蜜炙过的甘草不苦,还带点甜,和薄荷、冰糖一起熬,能润嗓子,过年吃多了油腻的,含一颗正好。”
胖子已经把腊肉放在石桌上,拿起小刀准备切肉:“我来切肉!上次切生姜我没切到手,这次切肉肯定也行 —— 就是这腊肉有点硬,我得用点劲。” 他刚要下刀,就被苏晓冉拦住:“先别急!得先把加了草药的部分和没加的部分分开切,不然大家尝不出来区别。”
胖子赶紧收回刀,指着腊肉的一端:“这边是我妈加了紫苏叶腌的,那边没加,你们看,加了紫苏的这边颜色深点,闻着也有香味。”
院子里的居民渐渐多起来,都围着石桌看。刘阿姨拎着个小篮子过来,里面装着几块五花肉,还带着点血水:“我特意买了新鲜的肉,想跟着学腌,过年给儿子寄过去 —— 就是我怕腌不好,放久了会坏。”
“阿姨您放心,” 林辰走过去,拿起一块五花肉,“腌好的肉要挂在通风的地方,别晒太阳,每天吹吹,半个月就能吃,放三个月都不坏 —— 要是担心,还能抹点白酒,既能去腥又能防腐。”
小宇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香料区旁边,手里拿着个小杵,正帮着捣紫苏叶。“奶奶说,紫苏叶捣碎了香味更浓,” 他把捣好的紫苏碎倒进纸包里,“我捣了三包,手都酸了,但是闻着香,一点都不累。”
苏晓冉已经把做草药糖的材料分好,每个小盘子里放着冰糖、蜜炙甘草、薄荷碎。“大家先把冰糖炒化,” 她拿起一个小铁锅示范,“冰糖要小火炒,炒到变成浅琥珀色,再放甘草和薄荷碎,翻炒两下就关火,不然薄荷会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