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市的周一放晴了,阳光却没多少暖意。林辰刚到中医科,就接到赵村长的电话。电话里,赵村长的声音带着点愁:“林医生,雪化了路更滑,村里几位老人想复诊,出门都难,您看咋办?”
林辰心里一沉,赶紧说:“我们这周末就去,到时候在村里设几个流动诊点,上门给老人复诊。您先统计下需要复诊的人数,我们好准备药品。”
挂了电话,林辰立刻找苏晓冉商量。苏晓冉收拾好便携诊疗箱,还特意带了些跌打损伤的药膏 —— 雪后路滑,怕村民摔跤。林辰则去中药房补了些活血通络的草药,又准备了些空白病历本,想给村民们建立简单的健康档案。
终于盼到周末,天刚亮,林辰和苏晓冉就背着装满药品、诊疗工具的背包往青山村赶。大巴车在山路上颠簸,窗外的积雪正在融化,路边的泥土湿漉漉的,偶尔能看到村民们撒的草木灰,提醒路人防滑。
两个小时后,车子到了山脚下。林辰刚下车,就看见赵村长带着几个村民推着木板车过来。木板车上铺着厚棉垫,显然是用来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
“林医生、苏医生,你们来了!” 赵村长擦了擦额头的汗,“我统计了下,村里有八位老人需要复诊,还有五个孩子有点咳嗽,我在村头、村中和村尾各设了个诊点,方便大家。”
跟着赵村长往村里走,路上遇到不少村民。他们有的穿着用麻绳绑着鞋底的布鞋 —— 这是村里的老法子,能防滑,有的手里拿着草药包,看到林辰两人,都热情地打招呼。
第一个流动诊点设在村头的老槐树下。赵村长提前搭了个简易棚子,棚子里放着两张木桌和几把凳子,桌上铺着干净的白布。几位老人已经坐在棚子里等着,身边陪着照顾他们的家人。
“林医生,您快给我看看,这几天膝盖不麻了,就是蹲下去还费劲。” 一位穿蓝布衫的大爷拉着林辰的手,慢慢卷起裤腿。
林辰蹲下来,仔细检查大爷的膝盖,又按压了几个穴位:“恢复得不错,就是关节还没完全灵活。您每天多做几次膝关节屈伸动作,每次十分钟,别太用力,慢慢就好了。”
苏晓冉在一旁给老人测血压,记录数据,还把康复训练的动作画在纸上,交给老人的家人:“照着这个动作练,有不清楚的随时问赵村长。”
赵村长在一旁帮忙维持秩序,还给等候的村民递热水:“大家别着急,一个一个来,林医生和苏医生会把每个人都照顾到。”
正给老人复诊时,一位大娘匆匆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布包:“林医生,我家老头子腿不好,走不了路,您能不能去家里看看?”
林辰赶紧答应:“您别急,我们看完这里的老人,就去您家。”
大娘听了,激动地说:“谢谢林医生!我这就回去烧热水,等你们来。”
在村头诊点忙完,林辰和苏晓冉跟着赵村长往村尾走。路上,赵村长指着路边的草药地:“您看,年前种的草药没冻坏,等开春再浇几次水,就能采摘了。我还让村民们把晒干的草药包都收在神农庙的柜子里,免得受潮。”
林辰顺着赵村长指的方向看,草药地里的嫩芽顶着薄霜,透着生机。他笑着说:“等草药长大了,咱们再做一批新的草药包,给大家换着用。”
到了村尾的诊点,这里已经围了不少村民。几个孩子坐在凳子上,手里拿着姜茶,看到苏晓冉,都围了过来:“苏医生,我不咳嗽了,还能喝姜茶吗?”
苏晓冉摸了摸孩子的头:“能喝,但别喝太多,姜茶喝多了容易上火。”
给孩子们检查完,林辰想起那位大娘的请求,便跟着她往家里走。大娘的家在村尾的山坡上,路上的雪化了不少,赵村长特意找了根木棍,让林辰和苏晓冉拄着防滑。
到了大娘家,大爷正坐在炕上,看到林辰进来,赶紧想下床。林辰快步走过去,按住他:“您别起来,躺着就行。”
林辰给大爷检查了膝盖,又号了脉:“您这是老毛病了,平时多热敷,别着凉,我再给您开点草药,煮水喝能活血。”
大娘赶紧拿出纸笔,把草药的用法记下来:“谢谢您林医生,要是没有您,我们这老骨头真不知道该咋办。”
从大娘家出来,天色已经有些暗了。赵村长带着林辰和苏晓冉往神农庙走,路上遇到不少村民,他们都热情地邀请两人去家里吃饭。
“去我家吧,我炖了鸡汤,给你们补补身子。” 一位大爷拉着林辰的手,不由分说地往家里带。
饭桌上,鸡汤的香味扑鼻。大爷的家人端上红薯、土豆,还有自己腌的咸菜,不停地给林辰和苏晓冉夹菜:“你们为村里的事忙前忙后,吃点好的补补。”
林辰喝着鸡汤,心里暖暖的。他想起这几个月在青山村的经历,从最初的义诊,到推广草药包、护膝,再到雪天设流动诊点,每一步都离不开村民们的支持和赵村长的帮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