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刚在中医科整理完年后复诊的病历,手机就响了。屏幕上 “赵村长” 三个字跳出来,接起时,能听到电话那头隐约的锣鼓声 —— 山里过了年还没散劲,正盼着元宵节。
“林医生,过完年大家反倒不得劲了!” 赵村长的声音带着点无奈,却透着盼头,“走亲戚时多吃了油腻的,老人们说胃里胀;拜年走得多,膝盖又开始酸;还有元宵节想做元宵,怕买的馅料太甜,孩子吃了闹牙疼。您看这周能来不?”
林辰看了眼桌上的物资:晒干的山楂干(山里常见,煮水助消化)、糯米粉(找粮油店拿的平价货)、提前蒸好的红薯泥(代替部分糖,做元宵馅不齁甜),还有画着关节按摩点位的图示 —— 都是不用花钱或低成本的法子。他应道:“我们周日就去,带了山楂干和元宵材料,再帮大家查查器材,年后该用了。您先让老人们少喝凉水,吃点煮烂的粥,能缓胃里的胀。”
挂了电话,林辰和苏晓冉赶紧打包。苏晓冉还带了袋豆沙(少糖款),打印了 “元宵制作与节后护理小贴士”,上面画着揉元宵的手法、按摩膝盖的点位,老人们一看就懂;林辰则揣着小毛刷,年后器材可能积了灰,得帮着清一清。
周日一早,天放了晴,阳光洒在雪地上亮堂堂的。两人背着装满山楂干、糯米粉、红薯泥的背包往青山村赶。大巴车驶进山区,路边的积雪还没化尽,村民家的屋檐下还挂着红灯笼,空气里飘着炒花生的香味,冷意里裹着节日的暖。
快到村口时,就看见赵村长站在老槐树下。他手里提着串红灯笼,灯笼上贴着 “福” 字,看到大巴车,赶紧挥了挥手,迎上来。
“林医生、苏医生,可把你们盼来了!” 赵村长把灯笼递过来,“村里的年轻人扎的灯笼,挂在神农庙门口,晚上亮起来能照半条街。老人们早等着了,灶上烧着水,就等学煮山楂水;还有几户在揉面,说等会儿学做元宵。”
跟着赵村长往村里走,路上遇到不少村民。有的手里提着刚炸的油饼,有的抱着装花生的布包,看到林辰两人,都笑着往他们手里塞,说 “尝尝年后的吃食,不油腻”。
到了神农庙,门口已经挂起了两串红灯笼,庙里的火塘烧得旺,暖意扑面而来。几位老人坐在火塘边,手里揉着膝盖,看到林辰进来,都慢慢站起来。赵村长赶紧搬来凳子,让老人们坐下,又给两人盛了碗热粥。
“大家先暖暖胃,咱们先煮山楂水,再弄别的。” 林辰喝了口粥,暖意顺着喉咙往下走,“山楂干煮水最解油腻,抓一把山楂干,洗干净放进锅里,加两碗水,煮十分钟就行。怕酸的话加点红糖,别多放,甜了反而伤胃。”
苏晓冉把山楂干分发给大家,赵村长则主动烧火,锅里的水很快冒起热气。一位大妈抓了把山楂干放进锅里,笑着说:“年前采的山楂晒了不少,没想到还能煮水助消化,以前都只知道泡着吃。”
没一会儿,山楂水的酸甜味飘满了庙院。林辰给每位老人盛了一碗:“温着喝,别喝太烫,胃里胀的话,一天喝两碗,喝两天就缓过来了。”
老人们喝着山楂水,都说胃里舒服多了。趁这功夫,林辰拿出关节按摩图示,蹲在一位揉膝盖的大爷身边:“走亲戚累着膝盖,咱们按这几个点 —— 膝盖外侧的‘膝眼’、腿后的‘委中穴’,每次按五分钟,按到有点酸胀就行,不用太使劲。”
林辰边说边示范,大爷跟着学,按了一会儿就说:“哎,真松快了!刚才走路还发沉,按完能伸直了。” 村民们围过来,你帮我按膝盖,我帮你揉腰,庙里的笑声又起来了,混着火塘的噼啪声,暖融融的。
山楂水和按摩的事忙完,就到了做元宵的环节。林辰把糯米粉倒进大盆,加了点温水:“揉面团时别太硬,软点好捏;元宵馅用红薯泥和豆沙混着,红薯甜,豆沙少糖,裹在里面不齁,孩子吃着也放心。”
苏晓冉把红薯泥和豆沙拌好,赵村长则找了块干净的木板,撒上糯米粉防粘。村民们围在盆边,有的揉面团,有的揪小剂子,孩子们也凑过来,小手捏着面团,揉得圆滚滚的,虽然大小不一,却学得认真。
“林医生,您看俺揉的这个圆不?” 一位大妈举着刚揉好的元宵,笑着问,元宵上还沾着点糯米粉,却透着喜劲。
“圆!” 林辰笑着说,“煮的时候水开了下锅,浮起来再煮三分钟就行,别煮太久,免得煮烂了。”
赵村长烧着水,锅里的水很快冒起泡泡。孩子们踮着脚,看着元宵一个个下锅,浮起来时都拍手喊:“熟了!熟了!” 林辰盛了一碗,递给旁边的王奶奶:“您尝尝,不甜,软和,牙不好也能吃。”
王奶奶咬了一口,红薯的甜混着豆沙的香,笑着说:“比买的好吃!以后元宵节就自己做,省钱还健康,孩子也不用怕牙疼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