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下了半宿,青山村的屋顶积了层厚白。林辰背着帆布包走进村口时,听见神农庙方向传来阵阵笑声 —— 老远就看见小石头带着几个小孩,围着庙前的火塘转,手里还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晒干的生姜。
“林医生!俺们在等你教煮姜茶呢!” 小石头踩着雪跑过来,棉鞋上沾着雪粒,“俺昨天试煮了点,姜太辣,虎子喝了一口就吐了;王奶奶喝了两碗,今天说嗓子疼,好像上火了。”
林辰蹲下来,拍了拍小石头鞋上的雪,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一股暖意顺着指尖传到他手上 —— 像是在提示 “加缓和的草药”。他笑着点头:“今天咱们给姜茶加点料,加甘草能降火,加陈皮能去辣,煮出来又暖又不刺激,老人小孩都能喝。”
说话间,赵村长提着个布包过来,里面是晒干的甘草和陈皮:“林医生,俺听小石头说姜茶上火,昨天让村里老人翻了翻家里的草药,找出这些甘草和陈皮,都是以前采的,你看看能用不?”
林辰接过布包,捏了片甘草闻了闻,清甜的药香很浓。往神农庙走的路上,王奶奶扶着门框站着,手里端着杯凉姜茶:“林医生,俺这嗓子咽口水都疼,是不是以后不能喝姜茶了?”
林辰还没开口,胸口的玉佩先热了点,暖意蹭过他的手腕 —— 像是在确认 “加甘草可行”。他接过姜茶,倒掉凉的:“您放心,加了甘草就不上火了,等会儿煮好您先尝,保准嗓子不疼。”
到了神农庙,火塘里的柴火正旺,锅里的水已经烧得冒热气。苏晓冉把生姜、甘草、陈皮摆好在石桌上,生姜切成薄片,甘草剪成小段,陈皮泡软去了白瓤。几个小孩围在桌边,眼睛盯着生姜,小声嘀咕 “太辣了”。
“咱们煮姜茶有讲究。” 林辰拿起姜片,“生姜三片,甘草两段,陈皮一小块,水开后下锅,煮十分钟,最后加一勺红糖。甘草能中和姜的燥,陈皮能去辣,这样煮出来的姜茶,暖身子还不上火,小孩也爱喝。”
小石头赶紧拿起小剪刀,帮着剪甘草,还不忘跟旁边的小孩解释:“这个是甘草,甜甜的,能让姜茶不辣;这个是陈皮,闻着香,加进去好喝!”
苏晓冉把材料放进锅里,没一会儿,姜的辛香混着甘草的清甜飘满庙院。王奶奶第一个凑过来闻:“这香味比昨天的好闻,不冲鼻子了。”
煮好后,林辰先盛了小半碗,放凉了点递给虎子:“你尝尝,不辣了,还有点甜。”
虎子犹豫着喝了一口,眼睛亮了:“真不辣!还有点香,俺还想喝!”
其他小孩也跟着要,小石头帮着分姜茶,还不忘提醒:“慢点喝,有点烫!喝完别跑出去,外面冷,免得着凉。”
王奶奶喝了半碗姜茶,过了会儿摸了摸嗓子,笑着说:“不疼了!这姜茶喝着舒服,比昨天的温和多了,以后俺每天煮一碗,脚也暖了,嗓子也不疼。”
处理完姜茶的事,林辰看着小孩们喜欢甜口,又提议做陈皮姜糖:“把剩下的姜切碎,加陈皮、红糖煮成稠膏,倒在竹筛上晾干,切成小块,小孩揣在兜里,又暖又不辣,还能当零食。”
村民们都凑过来帮忙,有的切姜,有的煮糖膏,小石头蹲在旁边,用小勺子搅拌糖膏,小脸被火塘映得通红:“俺要做个大的,给俺妹妹留着,她也怕辣,肯定喜欢这个糖。”
虎子妈煮好糖膏,倒在铺了油纸的竹筛上:“这法子好,比买的糖健康,还能暖身子,以后娃想吃糖,就给他们做这个。”
做姜糖的间隙,林辰跟着赵村长去检查草药架。架上的甘草、陈皮都用布包着,挂在火塘边,干燥得很。赵村长指着布包:“俺们按你说的,把这些草药挂在通风的地方,随用随取,比放在罐子里方便。”
林辰摸了摸甘草,胸口的玉佩带着淡淡的暖意 —— 像是在认可大家的照料。他说:“等开春了,咱们在草药地种点甘草,以后煮姜茶、做糖都能用,不用再找旧草药了。”
回到庙里时,姜糖已经晾得半干,切成了小块,装在粗布兜里。小石头拿起一块,递给林辰:“林医生,你尝尝,甜丝丝的,还有点姜香,一点不辣!”
林辰接过姜糖,放进嘴里,清甜里带着淡淡的姜暖。他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做得好!以后你就教大家做陈皮姜糖,让村里的娃都能吃着健康的糖。”
中午,村民们留林辰和苏晓冉吃饭。饭桌上摆着红薯粥、炒青菜,还有刚煮的甘草姜茶和陈皮姜糖。李大叔嚼着姜糖,笑着说:“今年冬天过得最舒坦,又暖又不上火,娃还有健康的糖吃,都是林医生的功劳。”
林辰摇了摇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小石头发现问题,大家一起找草药,这就是传承 —— 每个人都能出力,把好法子越传越好。”
饭后,大家把姜糖分装成小兜,每个兜里都有小石头画的姜糖图案,上面写着 “暖身糖”。赵村长把姜糖分给村民:“以后娃出门玩,揣两块,又暖又不冻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