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刚把中医科的冬季泡脚指南整理完,手机就响了。屏幕上 “赵村长” 三个字跳出来,接起时能听见电话那头的柴火声,风裹着寒气从听筒里钻出来 —— 冬初的冷意越沉,青山村的老人们越难扛。
“林医生,这冬天的脚是真暖不热啊!” 赵村长的声音带着点涩,“老人们睡前泡了热水脚,没半个时辰又凉了;咱们捆了稻草的枇杷树,树干裂了两道小缝,俺们怕越冻越宽;还有小石头带的娃,烤火时凑太近,小豆子的手背烫红了,起了点小泡。您看这周能来不?”
林辰心里盘算着,手脚冰凉用艾叶配生姜、花椒最驱寒,这三样村里都有存货,煮水泡脚比单纯热水管用;枇杷树干冻裂用旧布条缠,混点草木灰能防潮,还能愈合小裂纹;轻度烫伤用庙后种的芦荟,掰片叶子捣汁敷,比药膏温和还不花钱。他应道:“我们周日就去,带了花椒和芦荟汁的做法。您先让老人们泡脚时多泡会儿,水里加点盐;枇杷树先抹点温水,别让裂纹冻着;烫伤的娃别碰热水,用凉毛巾敷着。”
挂了电话,林辰和苏晓冉赶紧打包。林辰装了袋晒干的艾叶、生姜碎(提前捣好的),还打印了 “泡脚方与护树图解”;苏晓冉带了粗布条(缠树用)、小陶罐(装芦荟汁),又找了块干净棉布(敷烫伤用);两人还带了个小捣臼,方便在村里捣芦荟。
周日一早,风比前几天更硬了,吹在脸上像小刀子。两人背着艾叶、花椒、布条往青山村赶。大巴车驶进山区,路边的枯草被风吹得贴在地上,枇杷树上的稻草在风里晃,树干隐约能看见浅色的裂纹,空气里混着柴火和寒气,安静里藏着冬日的小心。
快到村口时,就看见小石头和赵村长站在老槐树下。小石头裹着棉袄,脖子上围着旧围巾,怀里抱着捆艾叶,手里攥着片芦荟叶;赵村长旁边放着几卷旧布条,手里拿着块凉毛巾 —— 正给小豆子敷手背,毛巾上还沾着点湿痕。
“林医生!俺们等你好久了!” 小石头蹦着跑过来,把艾叶和芦荟叶递过去,“俺知道艾叶能暖脚,昨天就翻出来晒了晒;这芦荟是庙后种的,记着你说过能治烫伤,小豆子烫着后俺就摘了片等着;枇杷树的缝俺摸了,有点凉,怕冻坏里面的树干……”
林辰接过艾叶,叶子干爽没潮,芦荟叶肥厚多汁。他摸了摸小石头的头,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一股暖意顺着指尖传到他手上 —— 像是在认可他的细心。“艾叶和芦荟都能用!枇杷树的缝也能护,咱们先做泡脚包,再去缠树,最后给小豆子处理烫伤。”
跟着往神农庙走的路上,王奶奶扶着墙跟过来,手里攥着个暖手的布包,脚边还跟着只老母鸡。“林医生,俺这脚啊,夜里放在被窝里,到天亮还是凉的,这泡脚方真能管用不?”
林辰还没开口,胸口的玉佩先热了点,暖意蹭过他的指腹 —— 像是在确认 “艾椒姜泡脚方对症”。他扶着王奶奶的胳膊:“您放心,艾叶暖、生姜驱寒、花椒活血,三样混着煮水泡脚,泡完脚裹层布,能暖到后半夜,比单纯热水管用。”
到了神农庙,苏晓冉已经把大铁锅架在火塘上,添了半锅温水。小石头蹲在石桌旁,把艾叶、生姜碎、花椒按三比二比一的比例混好:“俺记着你说的,花椒别放太多,不然泡着麻脚!混均匀点,煮出来的水才够暖!”
林辰把混好的草药倒进锅里,盖好盖子:“水开后煮十五分钟,煮到水变深褐,晾到能下脚的温度再泡,泡二十分钟,别太久,免得累着。泡完擦干净,赶紧穿袜子。”
赵村长帮着看火,锅里的水很快冒起热气。没一会儿,艾叶的暖香混着花椒的辛香飘满庙院。王奶奶第一个泡脚,把脚放进水里,没一会儿就叹口气:“暖到脚心了!比俺之前加了盐的热水还得劲,这泡完脚,夜里肯定能睡好。”
其他老人也跟着排队泡脚,有的自己添水,有的互相帮着擦脚。小石头端着干布,给泡完脚的老人递:“擦干净赶紧穿袜子!别晾着,不然又凉了!”
处理完泡脚的事,一行人往枇杷园走。三棵枇杷树的树干上,果然有两道浅裂纹,风一吹,裂纹旁的树皮有点发脆。林辰蹲下来,摸了摸裂纹:“用温毛巾擦干净树干,再把草木灰混点温水调成糊状,抹在裂纹上,然后用旧布条缠紧,能防潮还能让裂纹慢慢长合。”
苏晓冉把布条剪成宽条,赵村长拿着温毛巾擦树干。小石头抱着调好的草木灰糊,用小刷子往裂纹上抹:“俺抹匀点,别漏了缝!这样布条缠上,风就吹不进去了!”
李大叔边缠布条边说:“这法子省事,还不用花钱买药膏,等开春暖和了,把布条拆了,树干肯定就长好了。” 缠完布条,林辰摸了摸树干,布条裹得紧实,草木灰糊没漏出来。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 —— 像是在确认 “护树没问题”。他笑着说:“明年春天发芽时,裂纹肯定就长合了,不影响结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