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医学中心的报告厅比前一天更热闹。走廊里挤满了等待结果的选手和观众,林辰刚走到门口,就看见赵天宇站在角落,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是调整后的 AI 系统界面。
“林医生,早。” 赵天宇主动迎上来,语气比昨天平和了许多,“我连夜把系统里的诊断阈值调回了原始数据,还加了‘基层适配模式’—— 把专业术语改成了通俗说法,比如‘情绪低落’会标注‘不想说话、没力气干活’,方便村民理解。”
林辰凑过去看,屏幕上的界面确实简洁了不少,还多了个 “随访记录入口”,能直接上传手写日志的照片。“这样很好,基层需要的就是‘看得懂、用得上’的东西。”
两人刚说完,报告厅的灯光暗了下来。组委会主席走上台,手里拿着评审汇总表,台下瞬间安静下来。“经过评委连夜复核与讨论,本次全国医学大赛‘中西医结合创新’赛道的金奖,授予林辰医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方案’。”
掌声瞬间响起来,林辰下意识摸了摸胸口的玉佩 —— 暖意轻轻贴着掌心,像是在为这份认可高兴。他走上台时,李教授和张主任也起身,从主席手里接过证书,亲手递到他手里。
“我们想先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方案。” 李教授拿着话筒,目光扫过台下,“昨天核对数据时,最打动我们的不是‘40% 睡眠提升’这个数字,而是笔记本里小石头写的‘王爷爷今天笑了’。医学的终点不是数据,是人的状态 —— 这个方案做到了。”
张主任接着补充:“它解决了基层的两个核心问题:缺医生,就培训村民互助;缺设备,就用田间劳作代替复杂干预。我们评审时最看重‘可持续’,这个方案不用依赖资金投入,靠的是人的参与,这在偏远山村,比任何 AI 系统都更扎根。”
台下传来赞同的点头声,有位基层医院的医生举手:“请问组委会会推动这个方案的试点吗?我们医院对接的几个山村,特别需要这样的法子。”
组委会主席笑着点头:“已经决定了,首批试点就选在林辰医生合作的青山村,后续会组织专家跟进指导。我们还计划把方案里的‘村民健康助手’模式,推广到更多山村。”
林辰接过话筒,心里忽然想起青山村晒场上的竹筛和枇杷叶,胸口的玉佩又热了点 —— 像是在提醒他,别忘初心。“我有个请求,试点启动前,想请各位评委和专家去青山村看看。那里有最真实的实践场景,有会记草药日志的小石头,还有等着用这些法子的老人,他们才是这个方案真正的‘创作者’。”
李教授眼睛亮了:“我们正有此意!中医讲究‘接地气’,去基层看看,才能知道方案该怎么优化得更贴合实际。”
散会后,苏晓冉抱着一摞资料跑过来,脸上满是笑意:“组委会刚把青山村试点的对接函发过来,还特意加了‘草药种植指导’的预算,想帮村里扩大草药地,这样后续试点不用愁草药来源。”
赵天宇也走过来,手里拿着平板:“我调整了 AI 系统的‘基层模式’,还加了‘草药用量查询’功能 —— 输入村民的症状,比如‘舌苔白、睡不好’,就能推荐对应的酸枣仁用量,和林医生的方案完全适配。等去青山村,我想现场测试下,看看村民能不能上手。”
林辰点头:“正好,小石头对草药特别熟悉,他能帮着判断系统推荐得准不准。”
接下来的三天,几人忙着整理试点资料。苏晓冉把青山村的病例按 “体质类型” 分类,标注出对应的草药调整方案;赵天宇带着技术团队,把 AI 系统装在轻便的平板电脑上,还录了小石头的语音导航 ——“大家好,俺是小石头,按俺说的步骤,就能查草药用量啦”;林辰则翻出青山村的地图,在上面标注出草药地、晒场、神农庙的位置,准备给评委做向导。
出发去青山村的前一天,林辰给赵村长发了电话。电话刚接通,就听见小石头的声音抢着传来:“林医生!是不是要带城里的专家来呀?俺把草药日志都整理好了,还教虎子认了枇杷叶,到时候俺给专家们讲怎么用叶子煮茶安神!”
赵村长的声音也透着高兴:“村里已经把晒场打扫干净了,老人们都等着呢。王爷爷还说,要给专家们煮他最拿手的紫苏杏仁茶,让他们尝尝‘疗愈茶’的味道。”
挂了电话,林辰看着桌上的试点方案,忽然明白 —— 这场医学竞赛的金奖,不是终点,是起点。就像李教授说的,医学的根在基层,而他要做的,就是把神农传下来的温暖法子,顺着这个起点,扎进更多山村的泥土里。
出发那天,天气格外好。车子驶离市区,往青山村的方向开。李教授坐在副驾驶,手里翻着林辰整理的 “山村实践手册”,时不时停下来问:“这个‘体质适配表’,是你和村民一起总结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