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李教授的《基层草药种植手册》也编好了,寄来几本样刊。林辰翻开看,里面全是彩色插图,步骤写得像 “做饭菜谱”:“艾草种植:选向阳地,种子撒匀,覆土 1 厘米,7 天浇水一次”“薄荷煮水:取 5 片叶,加水一碗,煮 3 分钟,放凉喝”—— 连没读过书的老人都能看懂。
一天下午,林辰正在整理邻村的日志,张主任突然来办公室,手里拿着份基层医院的反馈表:“我们对接的 3 家医院,都想引进你的‘健康助手’模式,还想请你去培训医生,教他们怎么跟村民打交道,怎么根据日志调整方案。”
林辰看着反馈表上 “希望多带青山村案例” 的备注,胸口的玉佩又热了点 —— 像是在为这份认可高兴,也在提醒他,不能忘本。“我想带小石头一起去,让他给医生们讲讲‘怎么跟老人聊天记日志’—— 基层的经验,得靠基层的人来讲才实在。”
张主任笑着点头:“这个主意好!医生们学的都是专业知识,正好听听‘民间智慧’,知道怎么把方案落地。”
培训那天,小石头穿着件洗得干净的蓝布衫,手里抱着草药日志,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的医生,他没怯场,翻开日志就说:“俺记日志,不光记‘睡了几小时’,还记‘王爷爷今天摘了多少艾草’‘李奶奶喝了两碗薄荷茶’—— 老人们高兴,才愿意坚持。俺们村的法子,不是按书上来的,是跟老人们一起试出来的。”
台下的医生们都认真记着,有位医生举手:“小石头,要是老人不愿意记日志,怎么办?”
“俺就跟他们一起干活!” 小石头笑着说,“摘艾草时跟他们聊天,问他们‘今天睡得香不香’,顺手就把日志记了。老人们不喜欢‘看病’,喜欢‘一起干活’—— 把事融在活儿里,就不难了。”
培训结束后,有位医生拉着林辰的手说:“以前总觉得‘创新’得靠复杂技术,今天才明白,能在基层落地、能让老人们愿意用的,才是真创新。你带的这个小老师,比我们讲十节课都管用。”
林辰看向台下的小石头,他正被几个医生围着,教他们认草药叶子 —— 阳光落在他身上,像落在青山村的晒场上一样暖。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他忽然明白,所谓 “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走,是带着一群人走;所谓 “创新”,也不是凭空造,是贴着人心造。
晚上,林辰收到赵村长的微信,是段视频:青山村的晒场上,邻村的几个小孩正跟着小石头学翻草药,王爷爷坐在旁边,手里端着碗紫苏茶,笑着看他们。配文写着:“李书记说,邻村的艾草苗已经冒芽了,等长好了,就来俺们村学煮茶。”
林辰把视频转发给李教授、张主任和赵天宇,附了句话:“基层的薪火,得靠跨村传、众人护。”
李教授很快回复:“下周我带团队去趟青山村,把《草药种植手册》的定稿给村民们看看,再听听他们的意见,改得更实用些。”
赵天宇也回复:“我把 AI 系统里的‘健康助手’名单,加了‘跨村互助’功能,比如青山村的小石头能远程帮邻村的娃解答草药问题 —— 技术得帮着把人连起来,才叫有用。”
林辰看着手机屏幕,摸了摸胸口的玉佩。暖意顺着指尖漫到心里,他知道,邻村的艾草会发芽,更多村的 “健康助手” 会出现,小石头的草药日志会传得更远 —— 这场从青山村开始的传承,已经慢慢长出了跨村的根。
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跟着基层的需求走,把神农医道的温暖,变成更多山村老人们碗里的热茶、田埂上的草药、日志里的笑脸。这,才是医学竞赛金奖背后,真正该守住的初心。
喜欢太极医道传承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太极医道传承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