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村的草药地旁,李教授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把土捻了捻,眉头轻轻皱起。“这土酸性太高,PH 值不到 5.5,枇杷苗和艾草根系扎不深,长得慢不说,叶子还容易发黄。”
林辰凑过去看,地里的枇杷苗果然比青山村的矮半截,叶子边缘泛着淡淡的褐色。旁边的王奶奶手里攥着个空水壶,语气里透着急:“俺们天天浇水,可苗就是不长,看着青山村的艾草都能煮茶了,俺们村的还没膝盖高。”
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林辰忽然想起之前李教授说的 “草木灰调土壤”—— 基层的问题,从来都能用 “土法子” 解决。“李教授,之前存草药用草木灰防潮,调酸是不是也能用?”
李教授眼睛亮了:“正好!草木灰是碱性的,按‘每平方米撒 2 斤’的比例混进土里,既能中和酸性,还能当肥料。我这就教村民怎么测土、怎么撒灰,保证半个月苗就有变化。”
不远处,赵天宇正对着几位老人发愁。离线 AI 系统虽然能离线用,但界面上的 “症状选择” 按钮太小,老人们眼神不好,总点错;语音导航说 “点击症状图标”,老人却不知道 “图标” 是啥。“林医生,得把界面改得更简单,最好不用‘点’,光靠语音就能操作。”
林辰看向正在帮老人递水壶的小石头,忽然有了主意:“让小石头录‘全程语音导航’,比如打开系统就说‘想查睡不好,就说 “睡不香”’,老人说完直接跳对应方案,不用碰屏幕。再把按钮改大,像村里的碗口那么大,老人摸着也能找着。”
赵天宇立刻掏出平板画草图:“我现在就加‘语音直达’功能,再把‘睡不好’‘没力气’这些常用症状,做成彩色大图标,背景用青山村的草药地照片,老人看着亲切。”
一旁的苏晓冉抱着厚厚的 “随访记录”,眉头也没舒展:“张主任刚说,跨村随访的医生反馈,每个村的日志记法不一样 —— 青山村画月亮,溪头村画星星,医生要看半天才能对应‘睡眠时长’,效率太低了。”
林辰接过日志本,确实看得费劲:有的村用 “√” 代表 “吃了饭”,有的用 “○”;有的写 “喝了茶”,没写喝的是薄荷还是艾草。“得做本‘跨村随访手册’,把常见记录统一符号,比如‘月亮 = 睡眠’‘饭碗 = 饮食’‘叶子 = 草药’,再按村分类,附草药长势图,医生一看就懂。”
张主任正好从村卫生室走过来,手里拿着刚拟的手册框架:“我已经列了‘三大类记录’—— 睡眠、饮食、草药反应,每类配 3 个常用符号,还加了‘异常情况备注’,比如老人写‘叶子苦’,就标注‘可能是薄荷放多了’,医生不用再猜。”
接下来的两天,山南村的田埂上、村委会里,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李教授带着村民们筛草木灰,按 “每平方米 2 斤” 的量,一把把撒进土里,边撒边教:“撒完要翻 10 厘米深,让灰和土混匀,别堆在根旁边,免得烧根。过三天再浇次水,土就不酸了。” 王奶奶学得认真,还拿个小本子记:“2 斤灰,翻 10 厘米,三天浇水”,字歪歪扭扭,却记得清楚。
赵天宇则在村委会里,让小石头对着平板录音:“打开系统要说‘打开帮手’,查睡不好要说‘睡不香’,查没力气要说‘软脚杆’……” 录完一条就测试,老人们坐在旁边听,听到 “软脚杆” 都笑了:“这个听得懂!比说‘乏力’明白多了。” 改好的界面上,“睡不香” 的图标做成了圆月亮,比之前大了三倍,老人伸手就能点到。
张主任则和苏晓冉一起,把 “跨村随访手册” 打印出来,每个村发 3 本 —— 一本给 “健康助手”,一本给村医,一本放在村委会。手册里还夹着各村的草药地照片,标注着 “青山村多枇杷”“溪头村多薄荷”,医生翻到对应村,就能知道该关注哪些草药反应。
第三天早上,林辰刚到山南村,就看见王奶奶举着片新长的枇杷叶跑过来:“林医生,你看!撒了草木灰的苗,长新叶了!比之前绿多了!” 田埂上的枇杷苗,果然比前两天精神,褐色的叶边淡了不少,有的还冒出了嫩尖。
村委会里,几位老人围着赵天宇的平板,按小石头教的喊 “打开帮手”,系统立刻弹出语音:“想查啥?说‘睡不香’‘软脚杆’就行。” 一位爷爷试着说 “睡不香”,屏幕瞬间跳出 “紫苏杏仁茶” 的方案,还配着煮茶的小视频,爷爷笑着说:“不用学就会,比按按钮方便!”
张主任则拿着随访手册,和跨村来的医生一起看日志:“你看山南村的日志,画了‘半个月亮’,手册里写‘半个月亮 = 睡 4 小时以下’,对应要加酸枣仁,不用再问‘半个月亮是啥意思’,效率快多了。” 医生点点头,在手册上标注 “山南村酸枣仁用量:3 克”,方便下次随访参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