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刚把跨村校验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基层医生的电话就接连打进来。第一个是溪头村的王医生,语气里满是困惑:“林医生,同样是薄荷茶,青山村老人喝了睡好了,俺们村有 6 个老人喝了反而觉得‘心口凉’,数据里明明显示‘睡眠提升 20%’,可实际反馈咋差这么多?”
紧接着,邻村的刘医生也打来:“AI 系统的‘效果分析’太绕了,写着‘症状缓解率与地域湿度呈负相关’,俺们村老人听不懂,连俺都得琢磨半天,没法跟村民解释‘为啥要调整用量’。”
最后是赵村长的微信消息,附了张师徒教学的照片:“新师徒跨村交流时乱了套 —— 青山村小石头教‘先看舌苔再定方案’,溪头村小虎教‘先问症状再配药’,邻村的徒弟又记舌苔又记症状,越学越懵,你看咋统一?”
林辰指尖划过数据表格里 “溪头村效果偏差” 的标注,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 —— 基层的 “地域差异”,从来是方案落地的关键坎。他先给李教授打去电话:“李教授,溪头村潮湿,老人喝薄荷茶觉得凉,是不是地域体质差异导致的?能不能加个‘地域适配调整’,比如潮湿地区加生姜,干燥地区减薄荷?”
李教授在电话那头立刻应道:“我正查中医地域理论,溪头村常年雾大,村民多‘寒湿体质’,薄荷偏凉,确实得加 1 片生姜中和;青山村干燥,就不用加。我这就去溪头村,现场煮茶对比效果,教村民按地域调。”
挂了电话,林辰又拨通张主任的视频。屏幕里,张主任正对着 AI 的 “效果分析” 皱眉:“‘负相关’这种词,基层医生都难理解,更别说村民。得做个‘通俗化调整指南’,把‘地域、症状、调整方法’列成表格,用图标代替专业词,比如‘潮湿地区’画小水滴,‘加生姜’画小太阳,一看就懂。”
“再按‘三大症状’分类。” 林辰补充道,“比如‘心口凉’对应‘加生姜’,‘睡不沉’对应‘加酸枣仁’,‘没力气’对应‘加紫苏’,不用讲理论,直接给‘症状 - 调整’的对照,医生和村民都能用。”
一旁的苏晓冉突然插话:“赵工刚才发消息,说能把 AI 的‘效果分析’改成‘大白话’,比如把‘负相关’改成‘潮湿地带喝了可能觉得凉,建议加片生姜’,还能根据村里的湿度数据,自动弹出‘地域适配提示’,比手动查指南快。”
林辰拨通赵天宇的视频,屏幕里的他正对着系统界面修改文字:“我还加了‘村民反馈入口’,老人觉得‘心口凉’,点一下‘不舒服’,系统就跳对应调整方案,不用医生转述,自己就能查。”
“再把‘师徒教学重点’录进系统。” 林辰想起跨村教学的混乱,“让小石头录个‘教学顺序’语音:‘先问怕不怕冷(症状),再看舌苔白不白,最后定方案’,统一教学步骤,徒弟们不用再纠结先学啥。”
第二天一早,林辰带着李教授、张主任和赵天宇往溪头村赶。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王医生领着几个老人在等,手里捧着喝剩的薄荷茶碗:“俺们村的老人喝了这茶,都说‘心口像揣了冰’,有的还拉了肚子,可数据说‘有效’,俺都没法跟老人们解释。”
李教授蹲在老樟树下,从包里掏出生姜片、薄荷和两个粗瓷碗,现场煮茶:“左边碗放 3 片薄荷,右边碗放 3 片薄荷加 1 片生姜,大家尝尝区别。”
老人们轮流尝茶,喝到加生姜的那碗,都点头:“这碗不凉了!心口舒服多了!” 李教授趁机讲解:“溪头村潮,老人身子里有‘寒气’,薄荷偏凉,加片生姜能驱寒,就像给身子加了层小棉袄,青山村干燥,不用加也没事。”
王奶奶听得认真,还拿个小本子记:“溪头村:薄荷 3 片 + 生姜 1 片,青山村:薄荷 3 片,不记理论,就记‘村名 - 用量’。” 字歪歪扭扭,却记得清楚。
晒场另一头,张主任正给医生和 “健康助手” 发 “地域适配指南”。封面画着溪头村的溪水和青山村的山坡,里面的表格列得简单:
症状
潮湿地带(溪头村)
干燥地带(青山村)
心口凉
加 1 片生姜
不用加
睡不沉
加 2 克酸枣仁
加 2 克酸枣仁
没力气
加 2 片紫苏
加 2 片紫苏
“不用记为啥。” 张主任指着表格,“老人说‘心口凉’,就按潮湿地带的方法加生姜,准没错。”
赵天宇则在村委会院子里,给老人们演示优化后的 AI 系统。他点开 “效果分析”,屏幕立刻弹出:“溪头村今天湿度 82%,喝薄荷茶可能觉得凉,建议加 1 片生姜(像王奶奶煮的那样)。”
王爷爷试着点 “不舒服”,系统立刻跳:“您是不是觉得心口凉?点这里看‘加生姜’的煮茶方法”,还配了李教授煮茶的小视频。王爷爷笑着说:“这玩意儿比俺孙子还懂俺!不用问医生,自己就能查咋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