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比预想中来得更快。
仅仅在咖啡厅会面后的第三天下午,陆远就接到了钟晓芹略带兴奋的电话。
“陆先生!好消息!”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雀跃,“我今天刚好去王太太家送新的物业手册,就顺势提了一下有个朋友对艺术陈设有些研究的事。王太太听了,好像还挺感兴趣的!她说明天下午三点左右有空,如果你方便的话,可以过去坐坐。”
“太好了,钟小姐,真是太感谢你了。”陆远的语气带着感激,“这份人情,我记下了。”
“举手之劳而已。”钟晓芹声音不自觉地柔和了几分,随即又细心地提醒,“那个…王太太家比较讲究,你到时候自然一点就好。”
“明白,我会注意的。”陆远应承下来。回忆起钟晓芹提到的“艺术摆件”,结合对王美兰其人在原着中的表现——一位急于用艺术和文化标签包装自己,以巩固甚至提升阶层地位的富太太
第二天下午两点五十分,陆远准时出现在君悦府,钟晓芹带着他上了顶楼,电梯门无声滑开,即便他两世为人,眼底也掠过一丝欣赏。
挑高近六米的客厅,整面落地玻璃将浦江壮丽景色框成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件家具、每一处摆件,都显示出房子主人的“品味不凡”。
一位保姆将他引至客厅。王美兰,也就是王太太,正端坐在沙发上,慢条斯理地品着茶。
当陆远步入她的视野时,王太太原本平淡的目光,微微一缩。
眼前的年轻人,身姿挺拔,穿着一身深灰色休闲西装,内搭浅灰色羊绒衫,虽然看起来不是什么昂贵的牌子,但是完美勾勒出宽肩窄腰的比例。他肤色白皙,五官线条清晰,鼻梁高挺,尤其是那双眼睛,清澈明亮,整个人有一种难言的魅力...
“美兰姐,好久不见了,您还记得我吗?”陆远上前几步,将手中挑选的礼物放下,颔首致意。
【系统提示:王美兰(王太太)好感度+10,当前好感度 10(惊艳印象+外貌与气质深度加成)
“听晓芹说,你就是在福利院的......那个陆远?”她语气中还带着一点不可置信。
“是,我是陆远。多年前承蒙美兰姐……您的慷慨资助,才能走出更广阔的世界。”陆远在沙发上坐下,语气真诚,“一直心怀感激,此次回国,特来拜谢。”
“一眨眼你都长这么大了,还是个小帅哥了,哈哈。”王太太摆了摆手,调笑了一句,眼神柔和了些。面对这样一位赏心悦目且懂得感恩的年轻人,很难不产生好感。“听晓芹说,你在国外,对艺术陈设也有些心得?”
话题切入正轨,
“心得不敢当,只是个人兴趣。在国外时,有幸参观过一些顶尖博物馆和私人藏馆,也与几位策划人、收藏家交流过,略有感悟。”陆远谦逊回应
“嗯。”王太太不置可否,目光转向客厅角落一座线条扭曲的金属雕塑:“喏,就那东西,朋友从巴塞尔艺博会带回来的,说是某位新锐艺术家的代表作。可我总觉得摆在哪里都格格不入,怎么看都别扭。”她的语气带着一丝困扰。
陆远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件作品材质独特,形态充满张力,本身具有强烈的视觉符号性。心中瞬间明晰了症结所在。
“美兰姐,”他缓缓开口,“这件作品本身极具力量感,其创作者擅长以解构手法表达对现代性的反思。”
王太太被他话语吸引,挑了挑眉,示意他继续。
“问题或许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它与其所处‘场域’的对话产生了错位。”陆远起身,走到雕塑附近,没有贸然触碰,只是用修长的手指虚引,“您的客厅,整体风格是极简、冷静,强调空间的秩序感与几何美感。而这件作品,它的‘内在情绪’是爆发性的、充满不确定性与对抗性的。将它放置在这样一个强调理性与秩序的空间核心,就像在一曲莫扎特的协奏曲中,强行切入了一段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虽然各自都是杰作,但并置之下,只会产生剧烈的排异反应,彼此消耗。”
王太太原本带着些许随意和考较的眼神闪过一丝震惊。她顺着陆远的话语,重新审视那雕塑与整个客厅,仿佛第一次真正“看见”了这种不和谐的深层原因。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被点醒后的迫切。
陆远没有立刻回答,目光在客厅中扫过,最终定格在靠近书房入口的一处光线偏暗的转角壁龛。那里原本放置着一个略显沉闷的中式瓷瓶,与整体风格稍显割裂。
“如果将它移至那个壁龛,”陆远指向那个方向,手臂划出的弧线优雅而笃定,“利用壁龛本身的‘框景’效果和光线的幽暗,反而能强化它自身的特性,与客厅主体的‘明亮秩序’形成一种充满张力的对话,而非对抗。”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模拟光影效果。
王太太的目光紧紧跟随他的指引和描述,思索片刻,眼睛越来越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