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四个月的时间在资本的流动与情感的纠缠中悄然滑过,日历翻到了2016年。
这四个月里,王柏川的生活规律而充实。他每周都会雷打不动地抽出半天时间,驱车前往黛山养老院。最初,他只是带着数独书和魔方,安静地坐在小明旁边,偶尔说几句话。渐渐地,他带来的东西越来越多——色彩鲜艳的油画棒、复杂的拼图、还有简单的乐高模型。
小明从一开始的戒备、沉默,到后来看到王柏川出现时,眼睛里都会闪过光亮。他依旧很少说话,但会主动把做不出的题目推到王柏川面前,会用彩色画笔在纸上画出歪歪扭扭的、代表王柏川的简笔画小人,旁边写上“大哥”两个字。李院长感慨地告诉王柏川,小明从未对院外的人表现出如此程度的信任和依赖。
“大哥……”有一次,王柏川离开时,小明罕见地扯住了他的衣角,声音细微却清晰。
王柏川停下脚步,心中微动,蹲下身,平视着小明清澈却缺乏焦点的眼睛,温和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嗯,大哥下周再来看你,给你带新的拼图。”
小明松开了手,虽然没有更多表示,但那份无声的依恋已然建立。王柏川知道,他在小明身上投入的耐心和“善意”,已经生根发芽了。
与此同时,他委托的私人侦探也传来了消息。资料显示,曲家那位留学归来的曲小姐,已经回到了上海,目前正摩拳擦掌准备在她父亲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另一位关键人物——安迪,也已应好友谭宗明的邀请,正式入职晟煊集团,担任首席财务官(CFO),引发了上海金融圈不小的关注。
就在安迪入职后不久,王柏川接到了谭宗明的电话。
“王总,近来可好?”谭宗明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
“托谭总的福,一切顺利。”王柏川寒暄道。
“那就好。安迪,我们晟煊新上任的CFO,你应该也听说了。她对你在投资方面的一些独到见解很感兴趣。不知王总今晚是否有空,一起小聚,也算为安迪接风?”谭宗明发出了邀请,语气自然,带着引荐的意味。
王柏川心知肚明,这是谭宗明释放的进一步合作的信号,也是他等待已久的与安迪正式接触的契机。“谭总相邀,是我的荣幸。时间地点您定,我一定准时到场。”
“好,那就晚上七点,外滩三号,Mercato见。”
傍晚,外滩华灯初上。Mercato餐厅内,氛围轻松而富有格调。王柏川提前十分钟到达,在侍者的引领下走向预定的位置。谭宗明已经到了,正与一位背对着王柏川的女子低声交谈。
“王总,很准时。”谭宗明看到王柏川,笑着起身相迎。
那位女子也转过身来。
刹那间,即使是以王柏川历经几个世界的见识和定力,眼中也不由得闪过欣赏。眼前的安迪,与资料照片上的冷静干练相比,真人更具冲击力。她穿着一身藏青色西装套裙,勾勒出纤细的身形,栗色的短发利落清爽,五官精致得如同雕刻,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尤其引人注目——清澈、锐利,仿佛能洞悉一切,却又有一种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她比原剧中的形象更显年轻,也更漂亮,那种干净利落的独特气质,让她在人群中熠熠生辉。
“安迪,这位就是我跟你提过的,远川资本的王柏川,王总。”谭宗明笑着介绍,“王总,这位是我们晟煊的CFO,安迪。”
“安迪小姐,久仰大名。”王柏川伸出手。
安迪与他轻轻一握,:“你好,王总。谭宗明把你夸得天花乱坠,希望名副其实。”她的话语不带客套。
王柏川不以为意,:“谭总过誉了。倒是安迪小姐在华尔街的名声,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三人落座。话题自然地从上海的天气、美食,逐渐转向了全球经济趋势和国内资本市场。安迪话不多,但每次开口都切中要害,逻辑清晰,数据精准,展现出极强的专业素养。王柏川则凭借【黄金律】带来的宏观直觉和对国内市场的深入了解,与她交流起来毫无滞涩,偶尔还能提出一些让她略感讶异的观点。
“……所以,王总认为,当前市场对传统制造业的估值普遍偏低,存在结构性机会?”安迪微微挑眉,对这个观点似乎很感兴趣。
“是的,”王柏川切下一小块烤鱼,动作优雅,“尤其是在一些拥有核心技术、正在进行智能化转型的细分领域龙头。市场有时会过度关注短期增速,而忽略了其长期的护城河和转型潜力。比如,谭总可能感兴趣的……红星?”他点到即止,目光转向谭宗明。
谭宗明眼中精光一闪,哈哈一笑:“王总果然眼光毒辣。红星确实是个不错的标的,不过里面情况比较复杂。”他巧妙地转移了话题。
安迪也看了王柏川一眼,似乎重新评估了一下这个年轻的同行。她不喜欢空谈,而王柏川的表现,至少证明他不是徒有虚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