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国栋回到榕华市委,立即召集了绝对核心的几个人——市长孙陆雨、纪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以及组织部长。在小会议室里,气氛比省委常委会上好不了多少。
“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会议室里,祁国栋低着头喃喃自语。虽语气平静,但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油然而生。
“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峻。”祁国栋言简意赅,将常委会上的情况和自己对那份框架思路的分析说了一遍,“赵伯雄这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要彻底推倒重来,连灶台都想给我们拆了。”
孙陆雨眉头紧锁:“他否定榕华经验,就是要否定我们的根本。那些项目如果停下来,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我们发展路径的全盘否定,人心就散了。”
纪委书记沉声道:“他提到打破利益格局,引进外部资本,目标很明确。我担心,下一步他会借着审计、巡视的名义,对我们的人进行清算。”
“这是必然的。”祁国栋冷静地分析,“他现在手握大义名分,站在‘改革’的制高点上。我们如果直接对抗,就是不讲政治,就是阻挠改革,正中他下怀。”
“那我们难道就坐以待毙?”组织部长有些急切。
“当然不。”祁国栋眼中闪过一丝锐光,“硬顶不行,但我们可以‘软抗’。他不是要‘结合实际’吗?那我们就好好结合给他看。”
祁国栋微微一笑:“孙市长,由你牵头,组织精干力量,针对那份框架思路,尽快拿出一份《榕华市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的实施方案(初稿)》。这份方案,表面上要完全符合赵伯雄的调子,高唱改革、创新、开放,但在具体举措、项目安排、时间节点上,要做足文章。要把榕华的核心利益和必须保住的项目,用新的语言包装起来,嵌入到新框架中,设置一些看似合理实则难以逾越的操作门槛或前置条件。简而言之,‘认账、表态、磨洋工’。”
“纪委书记,你暗中留意,提醒核心圈子的干部,近期谨言慎行,账目、项目程序务必合规,不留明显把柄。同时,要悄无声息地了解赵伯雄带来的那几个关键岗位负责人的背景和过往,看看有没有可供利用的缝隙。”
“我自己也要利用尚未被完全削弱的威望和影响力,开始“固本”。他需要以调研、开会、谈心等各种名义,加强与省内其他同样感到压力和不满的实力派地市书记、省直部门负责人的联系。这种联系不能是明目张胆的串联,而是要通过探讨工作、交流“贯彻落实省委精神”心得的方式,传递默契,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共同体”。必须要让赵伯雄感觉到,他的政令出了省委大院,可能会遇到一种无形的、柔软的阻力。”
“记住,”祁国栋最后强调,目光扫过众人,“现在比拼的是耐心、是智慧、是定力。赵伯雄想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把战斗拖入持久战。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手段,守住我们的基本盘,等待时机。”
就在祁国栋紧锣密鼓布置的同时,赵伯雄的行动更快。
几天后,省委突然宣布调整省发改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等几个关键部门的领导班子。原发改委主任被平调至省政协某个专门委员会,新任主任是赵伯雄从外省带来的得力干将。财政厅和自然资源厅也换上了更“听话”的负责人。
紧接着,省委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市、各部门限期报送对《行动方案》框架思路的反馈意见以及本地的初步落实设想。同时,由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联合组成的数个“工作指导组”宣布成立,不日将分赴各地,尤其是榕华等重点地区,“指导帮助工作开展”。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钦差”下去督战和摸底了。
派往榕华的指导组组长,是省委副秘书长李建业,一位以作风强硬、善于“找问题”而着称的干部,也是赵伯雄颇为倚重的心腹之一。
指导组到达榕华当天,祁国栋率领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举行了隆重的接待仪式,态度谦逊,表示热烈欢迎和坚决支持。
但在随后的汇报会上,当李建业拿着框架思路,逐条询问榕华的具体落实计划和时间表时,孙陆雨代表市委市政府做的汇报,虽然辞藻华丽,态度诚恳,但一涉及到关键项目和核心数据,就变得“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需要与省里新政策仔细对接”、“需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总之就是一个“拖”字诀。
李建业脸色不太好看,几次打断,强调“省委的要求是明确的,时间是很紧迫的”,但孙陆雨和榕华的干部们始终保持着礼貌而恭敬的态度,反复表示“一定认真落实省委和指导组的指示,抓紧研究,尽快推进”,可实质性进展一点没有。
当晚,祁国栋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接到了刘省长打来的加密电话。
“国栋,情况不妙啊。”刘省长的声音透着疲惫和焦虑,“老赵动作太快了,发改委一换人,我们很多项目的审批都被卡住了。他这是要断我们的粮草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