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的这个冬天,似乎格外漫长,却也终于在惊心动魄中走到了尾声。徐世峰府邸的封条在风中瑟缩,往日车马盈门的景象一去不返,只余下高墙深院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显赫与最终的倾覆。街谈巷议间,“狐妖”的怪谈早已被“人心鬼蜮”的唏嘘取代,苏家高门内的惨案与阴谋,成了百姓口中警醒世人的传奇,而那位年轻的凌副按察使,则成了传奇中斩破迷雾的利剑。
按察使司衙门的书房内,却并无传奇般的激昂,唯有案牍劳形后的沉淀与冷静。凌越将最后一份关于苏家狐影案的归档文书合上,置于厚厚一叠卷宗的最上方。窗外,夕阳西下,将天边染成一抹温暖的橙红,也透过窗棂,在室内投下长长的、安静的光影。
“都结束了?”沈荆澜端着一盏新沏的明前龙井走进来,茶香清冽,驱散了房中残余的墨与尘的气息。她将茶盏轻轻放在凌越手边,目光扫过那叠整齐的卷宗。
“此案,是了了。”凌越端起茶盏,温热透过瓷壁传入掌心,他轻轻吁出一口气,那气息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却也有一份尘埃落定的释然。“首恶伏诛,从犯得惩,真相大白,冤屈得申。能给苏家、给朝廷、也给那些夭折的孩儿一个交代了。”
他抿了一口茶,清润微甘的茶汤滑过喉间,略略抚平了连日的焦灼。然而,他的眼神却并未真正放松,反而望向窗外更远的地方:“只是,这‘了’,恐怕也只是风住尘香,水波不兴的表象。”
沈荆澜在他对面坐下,安静地听着。她知道,他指的是什么。
“徐世峰虽死,但他背后那张巨大的网,只是被我们撕开了一个口子。”凌越的声音低沉下来,“京师徐公公那边,朝廷虽未深究,但芥蒂已生,日后难免暗中掣肘。苏季康潜逃海外,犹如丧家之犬,却也可能成为‘老先生’手下更疯狂的恶犬。还有那位神秘的‘老先生’……”
他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南洋……那片我们知之甚少的海域,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那‘红莲’标记的背后,是怎样的一个组织?他们寻找的究竟是什么?这些疑问不解开,隐患便永远存在。眼前的平静之下,恐是更深更急的暗流。”
“那位粟特老者……”沈荆澜轻声道。
“他代表的,是另一股海上势力,与我们虽有短暂的利益交集,却绝非盟友。”凌越看得透彻,“其心难测,其力可用,却不可倚仗。未来的路,终究要靠我们自己走下去。而这暗流之下的涌动,或许比明面上的刀光剑影更为凶险。”
两人一时无言,书房内只剩下夕阳移动的细微声响和清浅的茶香。他们共同经历了这场深宅之中的生死风波,见证了人性最极致的恶与最坚韧的善,彼此之间那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与信任,已深深沉淀下来。
“不管暗流如何,”沈荆澜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总要沉着应对。至少此刻,杭州城许多人家,能睡个安稳觉了。苏家……也能尝试着开始新的生活。”
提及苏家,凌越点了点头。苏伯庸在经历巨变后,似乎褪去了一些浮华与优柔,开始真正扛起家族的重担,虽然艰难,却在努力整顿内部,抚平创伤。长房大奶奶被禁足思过,其娘家似乎也受到了牵连,声势大不如前。三房奶奶在痛失爱子又经历幼子中毒风波后,变得沉默寡言,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抚养幸存的孩子身上。那座曾经被阴谋和恐惧笼罩的深宅大院,正在缓慢而艰难地尝试着愈合伤口,恢复秩序。
“大人,”王砚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几分轻快,“苏家大爷派人送来了一些谢礼,说是感谢大人明察秋毫,还苏家清白。”
凌越微微蹙眉:“退回去。按察使司办案,分内之事,岂能收受谢礼。”
“属下明白,已经婉拒了。”王砚忙道,“不过,苏大爷还让带话,说苏家经此一事,深知浮华如梦,日后定当约束子弟,谨慎持家,若有能用得到苏家之处,比如……南洋航路上的些许消息,他们定当尽力。”
凌越目光微动。这苏伯庸,倒是变得务实了。苏家深耕海贸多年,其掌握的航路、商脉信息,或许未来真能派上用场。这比任何谢礼都更有价值。
“回复苏大爷,他的心意本官领了。望苏家好自为之。”凌越淡淡道。
王砚应声退下。
夕阳又下沉了几分,天色渐晚。凌越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杭州城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
“接下来,有何打算?”沈荆澜走到他身边,一同望向窗外。
“整顿衙务,安抚地方,等待朝廷可能的新旨意。”凌越道,“然后……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那暗流之下的涌动。那些奇毒、符号、还有‘老先生’的传说……或许答案都在那片我们尚未触及的深渊。”他转过身,看向沈荆澜,“可能需要你多费心,搜集整理所有关于海外药石、奇风异俗的记载,尤其是与南洋相关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