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画作认购”项目的线上认购量突破500幅的当天,陈曦刚在工作室例会上宣布“首批艺术角将在下周落地向阳小学”,手机就收到了林知珩发来的消息,附带一份名为《乡村儿童艺术表达与公益推广关联性研究》的文档:“陈曦你好,这是我近期整理的研究框架,想邀请你作为联合研究者参与,结合你们的项目实践,探索公益推广如何更好地赋能乡村儿童艺术教育。”
陈曦点开文档,里面的内容让她眼前一亮——林知珩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从“画作主题分析”“儿童表达意愿变化”“推广效果量化”三个维度设计了研究路径,甚至预留了“项目实践案例插入区”,显然是充分考虑了工作室的实际经验。
“林教授,您的研究框架太专业了!但我对学术研究不太熟悉,怕帮不上太多忙……”陈曦回复时带着几分犹豫,她擅长项目执行和推广,却从未接触过学术研究,担心会拖慢进度。
“你的实践经验正是这个研究最需要的。”林知珩的消息很快传来,还附带了一个鼓励的表情,“比如‘画作主题分析’,你们收集了近300幅孩子的画,能直观反映不同地区孩子的关注点;‘推广效果量化’方面,你们的认购数据、企业反馈也能为研究提供真实支撑。我们可以分工合作,我负责理论梳理和数据分析,你负责实践案例提炼和儿童反馈收集,这样的研究才更有现实意义。”
他的话打消了陈曦的顾虑。她想起之前在图书馆,林知珩说过“教育的本质是点燃,推广的本质是传递”,而这次研究,正是将“点燃”与“传递”结合的最好方式——不仅能为项目积累理论支撑,还能为更多公益推广项目提供可参考的模式。
“我愿意参与!”陈曦立刻回复,“我们团队有整理好的‘画作故事库’和‘项目执行日志’,今晚我就发给您,后续去学校落地艺术角时,也可以帮您收集孩子的反馈。”
“太好了!”林知珩发来一个兴奋的表情包,“我明天下午有空,想约你在学校附近的咖啡馆细聊研究细节,顺便给你带几本相关的参考书籍,里面有很多乡村教育研究的经典案例,或许能给你启发。”
约定的咖啡馆是一家藏在校园旁的小店,木质书架上摆满了教育类书籍,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桌面上,温暖又安静。林知珩提前到了,面前放着一摞书,还有一份手写的研究分工表。看到陈曦进来,他立刻起身打招呼,将一杯温热的柠檬水推到她面前:“知道你最近忙项目,可能没太多时间喝冷饮,特意帮你点了常温的柠檬水,加了一点点蜂蜜,能缓解疲劳。”
这份细致让陈曦心里一暖。她坐下后,林知珩翻开研究分工表,耐心讲解:“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1个月),你提供项目资料,我梳理理论框架,完成‘画作主题初步分析’;第二阶段(2个月),结合艺术角落地,收集孩子的绘画变化和反馈,补充‘推广对儿童表达意愿的影响’数据;第三阶段(1个月),整合所有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争取在教育类期刊发表,让更多人关注‘公益推广+乡村艺术教育’这个领域。”
他一边说,一边从书堆里拿出一本《乡村儿童艺术教育实践指南》,翻开其中一页,用荧光笔标注出重点:“你看这里提到的‘参与式观察法’,很适合我们收集孩子的反馈——不用刻意提问,而是观察他们在艺术角的创作状态,记录他们的对话,这样得到的信息更真实。”
陈曦认真记录着,偶尔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怎么办?我们怎么判断推广对他们的影响?”
“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林知珩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画着简单的“绘画行为观察量表”,“我们可以从‘绘画频率’‘色彩使用’‘画面元素丰富度’三个维度观察——比如之前不敢用亮色的孩子,要是开始使用红色、黄色,可能意味着他的表达意愿在提升。这些细节虽然微小,却能反映真实的变化。”
两人聊得格外投入,从研究方法到资料收集,再到后续的报告撰写,每一个细节都讨论得清清楚楚。林知珩还分享了自己之前去偏远山区支教的经历:“有个孩子之前从不画画,后来看到我带的彩色粉笔,偷偷在黑板上画了一棵‘会开花的树’,说那是他想象中的家乡。从那以后,我就觉得,艺术对孩子来说,不是‘技能’,而是‘出口’——一个表达内心世界的出口。”
这番话让陈曦深受触动,她想起向阳小学的阿雅,那个画“会飞的房子”的小女孩,突然明白自己做的不只是“推广项目”,更是在为孩子搭建“表达的出口”。
离开咖啡馆时,林知珩把那摞书递给陈曦:“这些书你先拿去看,里面有我做的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研究过程中不用有压力,我们的核心是‘用真实案例推动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不用追求完美,只要能给后来者提供参考就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