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场奔赴初心的陪伴之旅,像一缕缕温暖的光,照亮了“忠犬联盟”每个人的心底。从林砚舟的清华返校之旅、沈亦舟的非遗初心旅行,到苏医生的医学院重温、赵村长的乡村团圆节,再到张总、苏星然、周教授、陆景然等人的心愿达成,每一段旅程都满是感动与共鸣。当所有心愿尘埃落定,伙伴们之间的情谊不再仅仅是并肩作战的默契,更添了家人般的牵挂与信赖,好感度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升温,成为彼此生命中最珍贵的羁绊。
林砚舟:沉稳之下,是极致的信赖
林砚舟始终是团队的“定海神针”,习惯了默默付出、兜底护航,却很少主动流露情绪。但这场清华返校之旅,让他卸下了所有防备,展现了内心柔软的一面。当看到陈曦悄悄准备的当年成绩单、获奖证书复印件,当与老友在502教室重逢,当收到伙伴们精心准备的竹编书签与复刻课程表,这位沉稳的学长眼眶多次泛红。
“以前总觉得,我是团队里最年长的,应该多照顾大家。”一次团队小聚,林砚舟主动举起酒杯,“但这次你们陪我回母校,帮我找回了青春的回忆,也让我明白,我不用一直坚强,你们也是我可以依靠的人。”他看向陈曦,眼神里满是真诚,“谢谢你,陈曦,还有大家,记得我的心愿,愿意花时间陪我奔赴一场青春之约。这份情谊,我记在心里。”
自此之后,林砚舟对团队的依赖与信任愈发明显。以前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的他,开始主动放权给伙伴;遇到难题时,不再独自硬扛,而是第一时间与大家商量;甚至会在加班深夜,主动分享当年在502教室刷题的趣事,让团队氛围更加轻松。伙伴们也感受到了他的变化,沈亦舟笑着说:“林学长现在越来越‘接地气’了,再也不是那个冷冰冰的工作机器啦!”
沈亦舟:热烈之外,是深深的眷恋
沈亦舟向来活泼外向,像团队里的“小太阳”,但内心深处却藏着对“归属感”的渴望。这场无拘无束的非遗初心旅行,让他彻底放下了工作的压力,尽情沉浸在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伙伴们的陪伴中。在大理扎染村染出“星空扎染”时的雀跃,在乌镇竹编工坊磨破手指仍坚持完成作品时的执着,在泉州古戏台下被木偶戏打动时的动容,都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与温暖。
“以前总忙着跑资源、做传播,觉得只要把工作做好,就是对团队最大的贡献。”旅行结束后,沈亦舟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配文:“最好的时光,是和最靠谱的人,做最有意义的事。”他私下对陈曦说:“和你们一起旅行,不用想KPI,不用管流程,只需要享受当下,这种感觉太好啦!以后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想一直和你们在一起。”
变化最明显的是,沈亦舟不再只关注流量与热度,而是更注重团队的感受。策划活动时,会主动询问每个人的意见;看到伙伴们疲惫时,会悄悄准备咖啡与小零食;甚至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陪苏医生整理健康角的物资,陪赵村长挑选非遗展品。他用更细腻的方式,表达着对团队的眷恋与珍视。
苏医生:温柔之下,是满满的感动
苏医生性格温和,总是默默守护着每个人的健康,却很少提及自己的需求。这场重温医学院时光的旅程,让他感受到了被“偏爱”的温暖。当看到王教授珍藏多年的成绩单与相册,当在当年的实验室指导年轻学生,当收到伙伴们准备的迷你白大褂钥匙扣与竹编笔筒,这位不善言辞的医生,多次红了眼眶。
“从医这么多年,习惯了照顾别人,却很少被人这样记挂。”回到基金会后,苏医生特意为每个人做了个性化的养生方案,“这是我能为大家做的小事,希望你们都能身体健康,一直陪着我,陪着基金会走下去。”他还主动提出,要在团队内部开展“非遗养生小课堂”,教大家简单的按摩手法与养生技巧。
现在的苏医生,不再只是团队的“健康守护官”,更成了大家的“贴心管家”。看到林砚舟加班太晚,会悄悄送上护嗓茶;看到沈亦舟跑活动扭伤脚踝,会第一时间为他处理;看到赵村长不适应城市气候,会特意准备祛湿的草药包。这份因感动而生的牵挂,让团队的凝聚力愈发深厚。
赵村长:憨厚之下,是浓浓的归属感
赵村长来自大凉山,性格憨厚朴实,总觉得自己“不懂城市的规矩”,在团队里有些拘谨。但这场乡村非遗团圆节,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与尊重。当看到伙伴们为了团圆节忙前忙后,当看到村里的年轻人与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当听到大家对非遗手作的夸赞,赵村长的腰杆挺得更直了。
“以前总觉得,我只是个农民,能做的只有提供非遗物料、对接传承人。”团圆节结束后,赵村长握着陈曦的手,激动地说,“但你们陪我回村里过节,帮我实现了让乡亲们团圆的心愿,还那么喜欢我们的非遗手艺,让我觉得自己也是团队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