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媒体专访的消息像一颗石子,在专属空间激起层层涟漪。兴奋过后,陈曦很快冷静下来:“这次专访不是个人亮相,是团队和非遗事业的一次重要发声,内容必须严谨、真实、有温度。从今天起,全员参与把关,逐字逐句打磨每一个细节,绝不能出半点纰漏。”
于是,一场横跨工坊、会议室、展厅的“内容攻坚”正式启动。六人分工协作,从核心故事筛选、问答话术打磨,到细节场景还原,每一个环节都集体讨论、反复推敲,誓要在镜头前,讲好最动人的非遗创新故事。
核心故事筛选:在真实中提炼共鸣点
要让专访有感染力,核心故事的选择是关键。陈曦把团队召集到会议室,桌上摊着厚厚的资料册,里面记录着团队成立以来的重要事件、传承人的故事片段,还有过往的媒体报道。“我们要选那些既有代表性,又能打动普通人的故事,既要展现成绩,更要暴露真实的探索与坚守。”陈曦说道。
大家围坐在一起,逐一梳理候选故事。沈亦舟率先提议:“把仿冒危机的故事加进去吧!那次我们没有退缩,反而研发了区块链溯源系统,既体现了团队的韧性,又能突出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林砚舟点头赞同:“这个故事能让观众明白,非遗创新不仅有光鲜,还有背后的艰辛。”
赵村长则推荐了村里年轻人返乡学竹编的故事:“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看到竹编能做成智能产品、能赚钱,都回来跟着我学。这个故事能说明我们的事业不仅是做产品,还能带动乡村发展。”他还提到了一个细节:有个在外打工的小伙子,看到智能竹编灯的预售新闻后,特意辞工回家,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灯架编织,这个具体的案例让大家眼前一亮。
苏医生提议加入非遗疗愈的故事:“有位自闭症儿童,通过编织竹编慢慢打开心扉,这个故事能体现非遗的多元价值,不只是商品,还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周教授补充道:“要突出‘传承+创新’的主线,每个故事都要紧扣这个核心,不能偏离主题。”
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了四大核心故事板块:一是“守艺与破局”,讲述赵村长等传承人坚守手艺、接受科技融合的转变;二是“危机与成长”,还原仿冒风波后,团队研发溯源系统、坚定创新的历程;三是“跨界与共生”,记录与智创科技合作,攻克工艺与科技融合难题的细节;四是“温度与回响”,通过非遗疗愈、年轻人返乡、消费者反馈等故事,展现非遗的社会价值。
每个板块都挑选了2-3个具体案例,比如赵村长第一次看到智能竹编灯点亮时的震撼、林砚舟为适配芯片修改八次纹样设计稿、沈亦舟直播间里观众从质疑到支持的转变等。“这些真实的细节,比空洞的口号更有说服力。”陈曦看着筛选出的故事清单,满意地说道。
问答话术打磨:通俗中彰显专业度
故事确定后,问答话术的打磨成了重点。国家级媒体的记者专业度高,提问可能涉及非遗文化、技术细节、行业现状等多个维度,必须提前准备,确保回答既专业又通俗易懂,避免出现“专业术语堆砌”或“回答片面”的问题。
大家模拟记者视角,梳理出几十条高频问题,涵盖“团队创立初衷”“非遗与科技如何平衡”“未来发展规划”“面对行业跟风的看法”等多个方面,然后逐题讨论回答思路。
面对“如何平衡非遗的传统性与科技的创新性”这个核心问题,林砚舟最初的回答是:“我们坚持科技为非遗服务,不破坏传统工艺的核心。”陈曦觉得这个回答太笼统,建议补充具体案例:“可以加上智能竹编灯的例子,比如芯片是嵌入竹编接口处,不改变编织工艺,灯光效果是为了凸显竹纹之美,而不是掩盖它。”沈亦舟补充道:“还要强调用户体验,比如语音控制是为了让老人、孩子也能轻松使用,让非遗产品更适配现代生活。”
经过集体打磨,最终的回答变成:“我们的平衡之道是‘加法’而非‘减法’。比如智能竹编灯,灯架还是赵师傅手工编织的传统工艺,芯片只是巧妙嵌入接口处,既不破坏竹编的稳固性和美感,又能实现智能控光。科技的作用是让非遗产品更实用、更易传播,而不是用科技替代匠心。就像语音控制功能,是为了让老人孩子都能轻松操作,让非遗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而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
对于“面对行业跟风,你们如何保持竞争力”这个尖锐问题,陈曦最初的回答比较官方,沈亦舟建议加入团队的核心优势:“我们的竞争力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对非遗文化的深度理解。比如林学长的纹样设计,是基于对传统纹样的研究和生活灵感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赵师傅的竹编工艺,是几十年的功底沉淀,模仿者很难复制。”周教授补充道:“还要提到我们牵头制定的行业规范,体现团队的责任与担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