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宫里回来,林逸立刻投入了“军备竞赛”的紧张状态。她深知,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没有自保的力量,再多的“奇思妙想”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她召来了林莽和工匠头儿老鲁。
“林统领,王府护卫的训练必须加强。”林逸神色严肃,不再是平日里那副慵懒或装傻的模样,“从今日起,按照我给你的那份‘操典’,进行分组对抗演练,重点是反应速度、小队配合以及……巷战、夜战能力。”
那份“操典”是她结合原主记忆里零星的军事知识和自己前世看过的杂书,捣鼓出来的简化版特种作战训练大纲,虽然粗糙,但远超这个时代护卫的训练模式。
林莽看着手中那写满了奇怪符号和要求(比如负重越野、潜伏伪装、一招制敌)的绢布,虽然觉得有些要求匪夷所思,但出于对世子的绝对忠诚,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应下:“属下遵命!定不负世子所托!”
“老鲁,”林逸又看向眼神狂热的老工匠,“袖箭和连弩的进度如何?”
老鲁激动地汇报:“回世子,袖箭的样品已经做出几支,威力尚可,三十步内可入木三分,只是机括的稳定性和上弦速度还需改进。连弩……结构复杂些,但根据世子您画的那些草图,核心的箭匣和联动装置已经有了眉目,只是这材料……要求太高,现有的木材和铁料,强度和韧性都有些跟不上,连续击发容易损坏。”
【材料是硬伤啊。】林逸内心叹息,【没有合格的钢材,很多精密机械都搞不出来。】她沉吟片刻,“材料问题我来想办法。你们先集中精力优化袖箭,确保其隐蔽、可靠、一击致命。连弩那边,继续研究结构,材料等我消息。”
打发了两人,林逸开始“思考”材料学的问题。
【高炉炼铁出来的生铁,碳含量高,脆,需要进一步脱碳成钢,或者炒钢?灌钢法好像更成熟点?但想要做精密弩机,最好还是工具钢……这玩意儿涉及合金和热处理,太复杂了,一时半会儿搞不定。】她揉着太阳穴,【或许可以先从表面渗碳硬化入手?虽然性能提升有限,但应对目前的弩机应该够用了……】
她将这些关于钢铁处理的“模糊概念”记录下来,准备找个合适的机会“不经意”地透露给工部那边。毕竟,材料升级是系统性工程,靠她一个人和王府的工匠是搞不定的,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
就在林逸埋头搞“军工”和“材料学”的时候,她之前在皇帝面前“献策”的内容,开始以各种方式悄然推行。
户部和工部联合派出精干吏员,带着新的农具图纸和“土水泥”样品,前往各地指导春耕和兴修小型水利。虽然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但在朝廷的强力推动和实实在在的好处(粮食增产、灌溉便利)面前,还是艰难地打开了局面。
而关于棉花推广和纺织改进的“想法”,则引起了更大的波澜。
皇帝下令在气候适宜的州府试种棉花,并鼓励民间仿制和改进纺织工具。这触动了许多依靠传统丝绸和麻布生意起家的世家大族的利益。以江南织造起家的几个大家族反应尤为激烈,暗中串联,试图阻挠新政。
朝堂之上,关于是否应该大力推广“奇技淫巧”的争论也日趋白热化。以丞相柳文渊为首的部分清流文官,虽然承认新农具和水泥的好处,但对“扰乱”传统纺织业的“飞梭”、“轧棉机”等物,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认为这是“舍本逐末”,会动摇国本。
“陛下,农耕乃立国之本,工巧之术,偶尔为之尚可,若大肆推行,恐使民风趋于投机取巧,轻视根本啊!”一位老御史在朝会上慷慨陈词。
支持改革的官员(多是太子一系和皇帝提拔的实干派)则据理力争,言说新法利于民生,能富国强兵。
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这些朝堂风波,自然也传到了林逸耳中。她对此嗤之以鼻。
【迂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懂不懂?技术革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守着老黄历能当饭吃?】她一边看着林莽送来的、关于江南几个织造家族暗中动作的密报,一边在心里吐槽,【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看来这帮人是坐不住了。也好,正好借这个机会,清理一批蛀虫。】
她并没有直接出面,而是继续“病”着,但“病中”的“胡思乱想”却更加“活跃”了。
这一日,皇帝召太子和几位心腹重臣商议江南织造之事,正头疼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推行新政时,守在庆王府外的暗卫送来了最新的“世子心声”记录。
皇帝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江南那几家,蹦跶得挺欢啊?不就是怕丢了垄断的利润吗?简单,搞个‘专利法’不就完了?谁改进的织机,谁发明的新技术,在一定年限内享有独家使用权或者收取专利费,朝廷保护。这样既鼓励创新,又能让那些守旧派没话说,他们要是能改进,也能赚钱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