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尤其是关乎事业转折的等待,总是显得格外漫长。接下来的七八天,李卫国几乎将鞣制池当成了第二个家。每天早晚,他都要亲自揭开木板,仔细观察皮张颜色的变化,用手感受皮板软硬度和韧性的细微转变,甚至将鞣液舀出一点,观察其浓度和澄澈度的变化。
张老爷子也来得更勤了,这位与皮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猎人,凭借着手感和嗅觉,就能判断出鞣制的进程。
“味儿对了,”他深吸一口池中散发出的、混合了草木清苦与皮革特有醇厚的气息,眯着眼道,“那股子生腥气快褪尽了,现在这味儿,才算是正经皮子该有的底子。”
李建国和赵老实等人,虽然不懂其中精妙,但看着李卫国和张老爷子日渐舒展的眉头,心中也充满了期待。整个收购点,仿佛都在为这批即将“出浴”的皮张,酝酿着一场无声的庆典。
终于,在浸泡了整整十五天后,张老爷子在一次仔细的检查后,用力拍了拍池沿,斩钉截铁地说道:“成了!火候到了!可以出池了!”
这一刻,所有人都围拢了过来,目光灼灼地盯着那褐色的池水。
出池的过程,再次变成了一项需要细心和技巧的活计。李卫国亲自带头,和李建国、赵老实等人,小心翼翼地将皮张从鞣液中一张张捞起。鞣制后的皮张变得沉重,入手是一种温润而充满弹性的质感,与之前僵硬、腥膻的生皮判若云泥。
清水被一桶桶提来,对出池的皮张进行反复的漂洗,洗去表面附着的多余鞣料和杂质。随着污水的流走,皮张的本色逐渐显露出来。那不再是生皮苍白或暗红的原始色调,而是一种柔和、均匀的浅棕色,带着天然植物鞣料赋予的独特温润光泽。皮面细腻,纹理清晰自然,仿佛被时光打磨过的古旧皮革,散发出一种低调而高级的质感。
“我的老天爷……”赵老实捏着一张漂洗后的野山羊皮,反复摩挲着,啧啧称奇,“这……这真是咱那批皮子?这手感,这颜色,比供销社卖的成品皮夹克料子也不差啊!”
李建国也拿起一张狼皮,用力扯了扯,皮板坚韧而富有弹性,没有丝毫僵硬感,脸上露出了憨厚而震惊的笑容:“软和!真软和!还这么有劲儿!”
张老爷子捋着胡须,脸上满是自豪:“这就是老祖宗的法子!看着慢,出来的东西,有魂儿!化学药水鞣得快,但那皮子死性,用久了容易裂、脆。咱这植物鞣的,越用越软,越用越亮,传几代人都行!”
李卫国没有说话,他拿起一张鞣制好的皮子,走到阳光下,仔细审视。皮张厚薄均匀,颜色透染一致,用手轻轻揉捏,感觉纤维紧密而充满活力。他用力向两边拉伸,皮子展现出极佳的延展性和回弹性,松开后迅速恢复原状,没有留下永久变形。他又用指甲在背面划了一下,只有一道浅痕,证明其耐磨度也相当不错。
完美!
尽管与他前世见过的最顶级的皮革还有差距,但以目前的条件和初次试验而言,这成果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这批皮张的品质,已经完全达到了国内中高档皮具原料的标准,甚至因其纯天然的特性,在某些方面更具独特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完全符合苏晚晴信中提到的,那位外商陈先生对“天然、环保”皮料的要求!
强压下心中的狂喜,李卫国立刻开始下一步工作。出池漂洗后的皮张需要进行“陈化”和“整理”。他们找来了表面光滑的木板,将皮张展开,用刮板进一步挤刮掉多余水分,然后绷在木板上,放在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这个过程需要数天,期间还要定期喷水保湿,防止皮张干裂,并用手工进行拉软等整理,使皮性更加稳定、手感更加柔软。
与此同时,李卫国开始了秘密的样品准备。他从第一批鞣制成功的皮张中,精心挑选了几张品相最好、最具代表性的羊皮和狼皮,按照外商提供的尺寸要求,小心地裁剪下几块标准样品。他找来了干净的牛皮纸,将样品仔细包裹好,又用毛笔在一张信纸上,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简要标注了皮张的种类、鞣制方法(植物鞣)、厚度等基本信息。
他没有在信中提到任何关于价格和具体数量的事情,只是表明这些是采用传统工艺鞣制的样品,供对方参考评估。他深知,在自身对出口流程和对方公司底细尚未完全摸清之前,保持谨慎和低调是必要的。
就在李卫国忙着准备样品,心中勾勒着通往国际市场的美好蓝图时,一片阴云,正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迅速向李家沟笼罩过来。
这天下午,王福根脸色铁青,脚步匆匆地找到了正在监督皮张晾晒的李卫国,将他拉到了一边,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难以掩饰的惊慌:“卫国,出事了!”
李卫国心中咯噔一下,面上不动声色:“支书,怎么了?”
“刚接到公社紧急电话!”王福根喘了口气,“县里……县里要派联合调查组下来!明天就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