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那两个书生巧舌如簧,触怒天子虽不能违背祖训处以极刑,但断绝其仕途却易如反掌。
蔡京、王黼闻言,当即谄媚道:“陛下英明!”
此时御史中丞李若水却眉头紧蹙。这位刚接替张邦昌的年轻官员曾任太学博士,陈东、欧阳询正是其门生。他深知二人才华横溢,其刚正品格亦受自己熏陶。
“臣启奏陛下!”李若水执笏出列,“陈东、欧阳询才学出众,性情刚直,实为太学翘楚。彼等议论柴皓,或许仅是清谈误国,未必存叛逆之心。若永不录用,岂非断送寒门学子十年苦读之志?”
见赵佶不以为然,李若水又正色道:“昔年仁宗朝有落第举子张远、吴皓投奔党项,那张远更助李元皓立西夏国,官至国相。好水川之战,其以万人歼灭大宋精锐,更题诗嘲讽夏竦、韩琦二相,使我朝蒙羞百年。正因前车之鉴,朝廷方改制殿试必赐出身,以防人才外流。”
“陛下明鉴,当年两个落第书生尚能祸乱西北,何况陈东、欧阳询这等太学英才?若逼其投效幽州,恐酿成滔天之祸啊!”
李若水言辞恳切,本欲为太学才俊陈东、欧阳询求情,盼着赵佶能撤销永不录用的旨意。
谁知赵佶听罢,竟拍案称是:李中丞所言极是!陈东、欧阳询二人,岂能永不录用?
李若水心头一松,以为皇帝纳谏,要收回成命。
光是永不录用还不够!赵佶话锋一转,为防他们效仿张远、吴皓投敌,该当缉拿下狱,以儆效尤!
李若水面色骤变,他原以为赵佶是要重用二人,哪知竟是要将他们囚禁?
若大宋有一词,李若水怕是要当场怒斥。毕竟他乃铁骨铮铮之臣,靖康之变时,面对金人羞辱宋钦宗,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唯有他挺身怒骂。金帅粘罕以 厚禄相诱,他断然拒绝,最终惨遭割舌、挖目、断手,壮烈殉国。
此刻,李若水怒火中烧,正要直言进谏,赵佶却抢先喝道:谁敢为陈东、欧阳询求情,即以通敌论处!
李若水岂会畏惧?仍欲争辩。蔡京、王黼见状,立即高呼:李中丞突发癔症,速速逐出,免惊圣驾!
赵佶颔首示意,两名金瓜武士当即上前,架起李若水便往外拖。
陛下拒谏,必招祸端——李若水挣扎怒喝,话未说完,已被堵住嘴拖了下去。
赵佶阴沉着脸,厉声道:即刻捉拿陈东、欧阳询!
赵佶并不知晓,他初一巡视太学时,陈东与欧阳询已离开汴梁,正往幽州方向行进。
正月十五朝会上,太保蔡攸见天子怒气未消,当即谄笑着上前献策:陛下息怒,臣有一计可诛逆贼柴皓!
蔡攸乃蔡京长子,却比其父更善逢迎,深得赵佶宠信。这对父子同列三公——蔡京为太师,蔡攸为太保。此人早对父亲独揽朝政心怀不满,暗中谋划取而代之,堪称大宋头号能手。
此刻为博圣心,蔡攸迫不及待献上毒计:臣提议联金灭柴!柴皓既破金国十万大军,金人必怀恨在心。若遣使与金结盟,约定南北夹击,柴皓困守幽州数州之地,焉能抵挡?届时陛下既可除逆贼,又能收复幽云故土,实乃一箭双雕!
若忠臣李若水在场,定要怒斥此乃勾结异族残害同胞的祸国之策。然此刻殿中尽是奸佞,赵佶闻言拍案叫绝:妙计!即刻遣使联金灭柴!
宣和六年正月十六,这场遗臭万年的国策,在蔡攸献策、赵佶首肯、蔡京王黼等奸臣附议下,就此定夺。
同年七月,河北路雄州军营。
一名禁军教头正训话新募的敢战士:尔等既食朝廷俸禄,当勤练武艺以报君恩。如今幽州反贼柴皓狼子野心,朝廷已定联金灭柴之策。待金兵自北进攻,便是尔等随王师北伐建功之时!
烈日下,新兵队列中忽有人握紧长枪。这名叫岳飞的相州青年,望着北方天空蹙起眉头。
河北禁军早已名存实亡,名册上的数十万兵力,实际仅剩数万老弱残兵。
为抵御柴皓并实施联金灭柴之策,朝廷在河北各地招募精壮乡勇,组建新军。
这支新军被命名为敢战士,隶属河北禁军序列。
新兵队伍中,有位气宇轩昂的青年格外醒目。他约莫二十三四岁,面容方正忠厚,双眼略不对称。此人正是河北相州汤阴县人岳飞,字鹏举。
其实岳飞并非初次从军。宣和四年童贯北伐燕云失利时,宣抚参谋官刘韐曾在真定府招募敢战士。当时岳飞就曾应征入伍。可惜童贯、刘延庆等将帅无能,导致二次北伐惨败。最终柴皓从辽人手中接管幽州,才结束这场战事。当时身为普通士卒的岳飞无力改变战局,加之父亲去世,便返乡守孝。
如今是宣和六年七月,按理说岳飞的守孝期未满。但河北水患严重,汤阴县也遭灾。为赡养家小,岳飞只得与同乡王贵、结义兄弟张宪再次投军。恰逢朝廷招募敢战士,岳飞便留在河北从军,未按历史轨迹前往河东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