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流差异激活稳定后,探索小队在虚空深处的 “时空褶皱带”,发现了第二个 “异质共生集群”——“时空微颤集群”:该集群由 6 个具备 “时空特质” 的微界域组成,其中 “时砂微域” 的时砂特质能轻微减缓时间流速,“空絮微域” 的空絮特质可短暂折叠空间,“时涡微域” 的时涡特质能储存时间片段,与之前的 “流动特质集群”(简称 “流集群”)截然不同:流集群的特质以 “物质流动” 为核心,时空集群的特质以 “时空调节” 为核心,两者的共生逻辑完全不同,“若能实现两个集群的互联,生态的共生边界将从‘物质层’拓展到‘时空层’!” 探索小队的光芽二代,用探测仪记录时空集群的特质参数,发现其时空调节能力,能解决生态长期面临的 “特质流延迟” 问题 —— 时砂特质可减缓能量传输中的时间损耗,空絮特质能缩短跨域通道的空间距离。
但跨群互联的难度远超预期:
逻辑冲突:流集群的 “特质流动逻辑” 与时空集群的 “时空调节逻辑” 存在根本差异 —— 流集群依赖特质的物理接触传递能量,时空集群则通过时空波动实现影响,两者的协作缺乏 “共同语言”;
风险未知:时空集群的时涡特质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特质流的 “时间紊乱”—— 让雷晶能量回到未激活状态,或让星液信息库中的数据倒退至一周前;
信任壁垒:两个集群此前从未接触,流集群因经历过特质流趋同,对新集群的特质保持警惕;时空集群则因时空特质的特殊性,习惯与外界保持安全距离,首次接触时,时砂微域就用时间流速减缓了探索小队的探测信号,导致信息传递延迟 10 分钟。
生态的自组织机制,再次突破认知边界,启动 “跨群互联计划”,构建 “元界共生网”(覆盖多集群的宏观共生体系):
一、跨群翻译层:搭建共同语言
由界融域、星液域、时空集群的时涡微域主导,研发 “时空 - 物质翻译模块”,破解逻辑冲突:
硬件层面:打造 “双逻辑适配舱”—— 舱体一侧接入流集群的物质特质流(如雷晶能量、星液信息),另一侧接入时空集群的时空特质(如时砂、空絮),中间用界融特质构建 “翻译层”;
软件层面:星液域开发 “逻辑转换算法”—— 将流集群的 “物质参数”(如能量密度、信息容量)转化为时空集群可识别的 “时空参数”(如时间损耗率、空间距离),反之亦然。比如将 “雷晶能量传输延迟 20 秒”,转化为 “需要时砂特质将时间流速减缓 15%,或空絮特质将空间距离缩短 30%”;
测试验证:首次翻译测试中,流集群的雷晶能量通过适配舱,经时砂特质调节后,传输延迟从 20 秒降至 8 秒;时空集群的空絮特质通过翻译层,成功将流集群的跨域通道空间距离缩短 25%,证明翻译模块有效。
二、时空风险防控网:守住安全底线
由械核域、岩寂域、时空集群的时涡微域共同构建,防范时空调节风险:
设立 “时空安全阈值”:规定时砂特质的时间流速调节范围(不得低于正常流速的 50%,避免时间停滞;不得高于正常流速的 150%,避免时间过快),空絮特质的空间折叠幅度(单次折叠不得超过 50%,避免空间撕裂);
安装 “时空监测仪”:在跨群通道的两端,实时监测时空参数变化,一旦超过安全阈值,自动触发 “时空重置”—— 时涡微域释放储存的时间片段,将时空状态恢复至调节前;
建立 “应急隔离舱”:在跨群通道中段,设置能快速切断物质与时空特质接触的隔离舱,若出现时空紊乱(如特质流时间倒退),隔离舱会在 1 秒内关闭,防止紊乱扩散。
首次跨群能量传输时,时砂微域的时间流速不慎降至 45%,时空监测仪立刻预警,应急隔离舱启动,时涡微域用储存的时间片段重置,未造成任何损失,验证了防控网的可靠性。
三、跨群共生公约:构建信任基础
生态、流集群、时空集群三方共同签署《元界共生公约》,明确互联规则:
平等协作:三方拥有同等的决策权重,跨群项目需三方代表投票通过,避免单一集群主导;
价值共享:流集群向时空集群提供物质能量支持(如星液的能量储存、雷晶的能量供应),时空集群向流集群与生态开放时空调节技术(如时砂的时间优化、空絮的空间折叠),生态则提供基因适配、特质流监测等技术,形成 “三方价值闭环”;
长期共建:成立 “元界发展委员会”,由三方的代际代表组成,定期评估跨群互联效果,优化协作规则,同时共同探索更多异质集群,逐步扩大元界共生网的覆盖范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