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越下越大,盖住了晒盐场,盖住了“共田”,像给云狄盖了层厚棉被。新做的工具在雪下静静躺着,像藏在土里的红薯,等着开春醒来。谁都知道,这些木头石头做的家伙,看着土气,却藏着云狄人的智慧——没有铁,就用木头石头;没有好工具,就自己动手做,像晒盐场的盐晶,不用华丽的包装,照样能换真金白银;像“共田”的红薯,不用精美的栽种,照样能填饱肚子。
渠水在雪下悄悄流,带着新工具的木头香、石头味,往土地深处淌,往春天的方向淌。木工棚的灯灭了,只有门缝里透出的暖意,像块小太阳,融着门外的雪,像云狄人的日子,在寒冬里攒着劲,等着开春一使劲,长出满田的绿,满仓的甜,像那些藏在雪下的红薯,憋着股劲,要在春天里冒尖,要在日子里发光。
雪下了三天三夜,晒盐场的积雪没过了脚踝,像铺了层厚厚的棉絮。木工棚的屋檐下挂着冰棱,亮晶晶的像串盐晶,王木匠正蹲在棚里琢磨水车的图样,手指在图上比划,像在给渠水规划路线。
“得做个踏车,”他往地上的木板看,是截短的松木,像被啃过的红薯根,“人踩着转,带动木轴,木轴上安刮板,像梳子梳头发,把渠水刮到高处,流进‘共田’的水渠,像给旱地引灵泉,不用肩挑手提,省劲。”他往陆承宇的方向喊,“找十个弟兄来,帮我抬木轴,像抬石碾子那样,得齐心。”
陆承宇带着弟兄们来时,每人怀里都揣着块烤红薯,热气腾腾的像个小暖炉。“这水车能成?”刀疤脸往渠边看,冰面下的水缓缓流,像条冻僵的蛇,“别像上次做的木筏,放水里就散,像没扎紧的红薯捆。”
王木匠往地上的榫卯模型看,是个缩小的水车,转起来“咕噜”响,像个小风车:“你看这模型,”他用手拨了拨,木轴带着刮板转得飞快,“放大十倍就是水车,榫卯咬得死死的,像盐晶粘在石头上,冲不散。”他往弟兄们手里塞了凿子,“来,凿木轴,像给红薯挖窖,得挖圆了才好用。”
女人们也没闲着,盐穗娘带着人在学堂里编草绳,是给水车的刮板编的套子,怕木头被水泡烂,像给娃们的鞋套上草鞋,防湿。“草绳得编密点,”她往手里的稻草看,金黄的像晒干的红薯藤,“像王师傅编的麻绳,三股拧,泡在水里才不松,像‘空间窖’的门,关得严实。”
林晚秋往药圃的方向扫雪,竹扫帚扫过雪地“沙沙”响,像风吹过芦苇。她发现石锄头的布套被雪打湿了,赶紧抱回木工棚烤,像给冻着的娃捂手:“王师傅,这石头锄头开春能用不?”像担心红薯苗被冻坏。
王木匠往石锄板上敲了敲,声音脆得像盐晶落地:“石头不怕冻,”他往锄板上呵了口气,白气很快散了,“比铁锄头经冻,像‘共田’的红薯窖,越冻越结实。”他往药圃的方向看,“开春种血珠草前,我再给你做几个小耙子,像梳头发的木梳,把土耙匀了,像给红薯地盖细土,苗长得齐。”
栓柱编的麻绳越来越像样了,三股麻线拧得紧紧的,像条小铁绳,他往矿洞的绞车绳上换,旧绳子松垮得像堆烂棉絮,新绳子一换,绞车摇起来“咯吱”响,稳当得像石碾子。“这绳子能吊十筐煤,”他往弟兄们喊,像炫耀自己种的红薯大,“比货郎换的还结实,像王师傅说的,自己编的才靠谱。”
日头爬到晌午时,雪停了,阳光照在雪地上,亮得晃眼,像晒盐场的盐晶堆。王木匠带着弟兄们抬着木轴往渠边去,木轴粗得像棵小树,是用整根松木做的,像根大红薯。他们在渠边凿冰,冰碴子溅起来像碎玻璃,凿出个方坑,把木轴架在坑边的石墩上,像给渠水安了个转轴。
“加刮板,”王木匠往木轴上安木板,刮板像排小桨,“再做个踏架,人站上去踩,像踩石碾子,”他往弟兄们手里塞木槌,“敲紧点,像钉红薯窖的门板,不能松。”
踏车做好时,日头已经偏西。陆承宇第一个站上去踩,木轴带着刮板转起来,“哗啦”一声,渠水被刮起来,像道小瀑布,流进旁边的水渠,往“共田”的方向淌。刀疤脸看得直咋舌:“真成了!”像见了红薯自己长腿跑,“这比十个人挑水还快,像灵泉自己往地里钻!”
王木匠往踏车上抹了点桐油,油光顺着木头纹路淌,像给水车擦了擦汗:“这只是个简易的,”他往渠水看,水顺着新挖的渠流进“共田”,像条银带子,“开春再做个牛拉的,更省力,像用牛耕地,比人拉强,咱的人就能腾出手来晒盐、采药,像地里的活分着干,啥都不耽误。”
货郎挑着担子来换东西时,正看见水车转得欢,惊得差点把担子扔了:“我的娘哎,”他往刮板上的水看,像串珠子往下掉,“你们这是把灵泉搬来了?”他往石锄上看,锄板在雪光里发亮,“这石头家伙配上这水车,开春的地准能种得好,像给红薯地浇足了水,准能结大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