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云的办公室里,灯光亮如白昼,长桌两端坐着的律师团队正在逐字审核文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此起彼伏。这是马小云特意组建的合规审查组,此刻他们围着一份长达百页的协议,眉头紧锁地标注着风险点——这是针对投资团队可能出现的乱操作而设的第一道防线。
第17条,非常规投资决策需经三方复核,这里的非常规必须明确界定,比如单笔超过二十亿或偏离预设赛道的项目,必须触发二次审议。领头的王律师推了推眼镜,指着条款补充,还要加上‘复核人需签署连带责任承诺书’,谁签字谁负责,避免推诿。
马小云坐在主位,手指轻叩桌面,目光扫过屏幕上滚动的各公司实时数据。投资公司的后台系统正运行着他亲自设定的监测程序,一旦某笔资金流向与申报用途出现10%以上的偏差,警报会立刻响彻整个办公区。就按王律师说的加,再补充一条:投资团队成员的直系亲属关联企业,必须提前申报,严禁隐性利益输送。他顿了顿,看向负责种子公司的张总监,“你们那边的育种专利转让,上周是不是遇到了第三方恶意压价?
张总监连忙点头:是的,如果有家公司仗着我们急需资金周转,想把专利费压到市场价的三分之一。还好按您之前定的专利评估双盲机制,我们请了两家独立机构重新评估,拿着报告去谈,对方立马就怂了。所谓双盲机制,是马小云要求的——种子公司的核心专利需由两家互不知情的评估机构分别估值,取均值作为底线,既避免内部人员与收购方勾结,也防止被恶意压价。
隔壁的钢铁公司车间里,机械臂正精准地切割钢板,火花四溅。厂长老李拿着平板向马小云汇报:按您说的设备联动监测系统,现在炼钢炉的温度、压力数据和质检系统实时绑定,只要钢材成分超标0.1%,下游的汽车厂那边会自动收到预警,咱们这边的生产线也会立刻停机。这是马小云吸取了之前劣质钢材流入市场”的教训,花三个月搭建的全链条溯源系统,从铁矿进场到钢材出厂,每个环节的数据都像被装上了电子眼,谁也别想在中间动手脚。
生物科研团队的实验室里更是戒备森严。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们正在进行细胞培养,每个人的操作都被360度无死角监控记录,且每一步实验都要同步上传至云端备份。上次有个研究员偷偷修改实验数据想蒙混过关,系统直接比对出原始记录与报告的偏差,当天就把人清退了。科研负责人陈博士指着墙上的零容错标语,马总定的这条规矩,现在没人敢碰。
医药公司那边,新研发的降压药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马小云站在观察室里,看着屏幕上志愿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记住,每个志愿者的知情同意书都要经过律师审核,确保没有任何模糊表述。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急救团队必须在3分钟内到位——这条写进员工手册,作为铁律。他转头对随行的律师说,把试药者权益保障条款再细化,尤其是后期随访,要明确到每月一次,持续两年,费用由公司全额承担。
夜色渐深,马小云回到办公室,看着屏幕上各公司的实时数据流——投资公司的每笔转账都标注着清晰的用途编码,种子公司的专利台账更新至最新,钢铁公司的质检报告通过率稳定在99.8%,生物科研的实验日志完整可追溯,医药公司的试药反馈表上没有任何争议记录。这些密密麻麻的条款和机制,像一张细密的网,既防着外部的坑,也堵着内部的漏。
规矩多了虽然麻烦,但心里踏实。他端起茶杯,望着窗外的城市夜景,那里有他布局的各个产业,更有他用一条条铁律守护的秩序。毕竟,把每个细节都钉死在规则里,才能让每个盘子都转得稳当。
马小云的办公室里,永远摊着三样东西:各公司的风险评估表、律师团队更新的防范条例、还有一张手写的漏洞清单。晨光刚漫过窗台时,他已经在对着钢铁厂的质检报告皱眉——昨夜的抽样显示,某批次钢材的含碳量超标了0.03%,虽然在国标范围内,却比公司内部标准高出0.01%。
把生产总监叫来。”他按下内线电话,指尖在报告上圈出数据,“让他带着当班记录和设备日志,现在就来。
半小时后,生产总监满头大汗地站在桌前,解释说是传感器校准延迟导致的误差。马小云没说话,只是调出后台的设备运行曲线——果然,凌晨三点有五分钟的数据流中断。“不是误差,是流程漏洞。”他把一份新拟的条例推过去,从今天起,传感器每小时自动校准一次,校准期间生产线必须停机,由安全员现场监督,双方签字确认。”
这样的小题大做,在他的各公司里早已成了常态。投资公司的交易系统里,藏着三重预警机制:单笔超过授权额度会锁死,偏离预设行业会弹窗,连交易员的操作频率异常都会触发人工审核。有次一个经理想通过拆分订单绕过额度限制,系统在第二笔交易时就自动冻结了账户,律师团队当天就找上门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