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县城,热浪滚滚,柏油马路被晒得泛着油光,连路边的树木都耷拉着枝叶。苏青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后背的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但她丝毫没有在意这些,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县城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几处待考察的厂房位置——开工厂的资金已经凑齐,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找到一处合适的厂房,这直接关系到工厂的后续生产、运输和运营成本。
自从下定决心开工厂,苏青就把考察厂房当成了首要任务。她深知,厂房的位置、面积、租金、配套设施等,都将影响工厂的长远发展。结合“苏青定制”的发展需求,她提前制定了明确的选址标准:面积至少150平方米,能容纳生产设备、办公区域和仓储空间;位置要靠近公路,方便面料采购和成品运输;租金每月不超过400元,控制初期运营成本;最好自带仓库或有改造空间,减少额外装修费用;周边环境安全,水电设施齐全,能满足生产需求。
按照地图上的标记,苏青首先来到了县城东边的一处旧厂房。这处厂房面积约180平方米,月租350元,价格符合预算。但实地考察后,苏青发现了不少问题:厂房位于老工业区,道路狭窄泥泞,大型货车难以进入,不利于面料和成品的运输;周边没有配套的仓储空间,需要额外租赁仓库,增加了成本;水电设施老化严重,电线杂乱无章,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厂房内部地面凹凸不平,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平整和装修,性价比不高。
“可惜了,位置太偏,交通也不方便。”苏青在笔记本上写下“不考虑”,骑着自行车前往下一处考察点——县城北边的一处民房改造厂房。这处厂房面积160平方米,月租320元,靠近居民区,交通相对便利。但内部结构不合理,被分割成了多个小房间,难以规划成连贯的生产区域;而且周边是居民区,工厂开工后产生的缝纫机噪音可能会影响居民休息,容易引发纠纷;最重要的是,民房的消防设施不完善,不符合工厂生产的安全要求。苏青犹豫再三,还是放弃了这处厂房。
接下来的几天,苏青跑遍了县城的东、南、西、北四个区域,考察了近十处厂房,要么面积太小,要么租金太贵,要么交通不便,要么配套设施不完善,始终没有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太阳的暴晒、自行车的颠簸、一次次的失望,让苏青感到有些疲惫,但她并没有放弃。她知道,厂房是工厂的根基,必须慎之又慎,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将就。
“要不要考虑在小镇上找厂房?”陆庭州看着苏青疲惫的样子,心疼地说,“小镇上的厂房租金更便宜,也方便管理,工人上下班也方便。”
苏青摇摇头:“小镇上的交通不如县城便利,面料采购和成品运输都不方便,而且县城的市场更大,靠近县城有利于后续拓展业务。再等等,我相信一定能找到合适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考察的第七天,苏青通过县城的房产中介得知,城郊有一处闲置的厂房正在出租。中介介绍说,这处厂房原本是一家小型农具厂,后来老板转行,厂房就闲置了下来,面积200平方米,月租300元,交通便利,还自带仓库。苏青立刻骑着自行车赶了过去。
沿着县城的外环公路一路向西,大约20分钟后,苏青就看到了那处厂房。厂房位于城郊的工业集中区边缘,紧挨着公路,道路宽阔平坦,大型货车可以轻松进出,无论是从省会城市采购面料,还是向小镇、邻县运输成品,都非常方便。厂房的外观是红砖结构,虽然有些陈旧,但墙体坚固,没有破损。
中介打开厂房大门,苏青走进内部,眼前一亮。厂房内部空间开阔,没有任何隔断,200平方米的面积足够规划生产区、定制区、办公区和临时休息区;地面是水泥地面,虽然有些磨损,但平整干净,不需要额外花费资金平整;屋顶很高,采光和通风都很好,不会显得闷热;水电设施齐全,电线和水管都比较新,还配备了独立的配电箱和消防设施,安全有保障。
更让苏青惊喜的是,厂房的西侧自带一个约50平方米的仓库,仓库与厂房相连,中间有一道门隔开,既方便原材料和成品的存放,又能避免仓储区占用生产空间。仓库的地面做了防潮处理,窗户装有防盗网,安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这个仓库太实用了,以后面料、辅料、成品都能分类存放,不用再额外租赁仓库了。”苏青心里暗暗高兴。
中介介绍说:“这处厂房的前老板是个实在人,闲置了半年也没涨价,月租300元,押一付三就能签约,租期至少一年,要是租三年以上,还能再优惠。而且周边都是工厂,没有居民区,不用担心噪音纠纷,水电费用也比居民区便宜。”
苏青仔细检查了厂房的每一个角落,又向中介确认了租金、租期、水电费用等细节,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为了稳妥起见,她当天下午又带着刘嫂和李梅一起来考察。刘嫂负责客户沟通和运输对接,她最看重交通:“这里紧挨着公路,以后送货、取货都方便,比之前考察的那几处强多了。”李梅负责裁剪和生产,她关注生产空间:“200平方米足够我们摆放设备和开展生产了,仓库也很大,存放面料和成品很方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