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峡谷保卫战的硝烟在西北戈壁消散后,祁小小与动物战队的名字,如同镌刻在青铜鼎上的铭文,成为大夏人心中不可撼动的“精神图腾”。国内的中小学课本里,《跨物种的守护》一文详细收录了他们从南海救援到能源保卫的传奇故事,课堂上,孩子们捧着课本,模仿小小指挥动物战队的模样,眼里满是崇拜;国际环保组织专程发来烫金感谢信,将这支特殊的战队誉为“生命与家园共生的典范”,信件被郑重陈列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与那些见证历史的文物并肩而立。
可这份浸润在荣光里的安宁,并未持续太久。当东南沿海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遍街巷时,一场关乎大夏文化命脉的危机,正悄然向“海丝古港”逼近——这座承载着千年海上丝绸之路记忆的古老港口,即将迎来一场针对文明根脉的挑战。
情报部门的紧急通报在深夜送达京城,红色的“绝密”印章在灯光下格外刺眼:一伙跨国文物盗窃集团,暗中勾结异族残余势力,将目标锁定在海丝古港水下三十米处的“南海一号”南宋沉船遗址。这艘沉睡海底八百余年的古船,是大夏海上丝绸之路最直接的实物见证,船内满载着数千件南宋官窑瓷器、织金丝绸与鎏金器物,每一件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无法用数字衡量。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群盗贼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做足了周密准备:他们配备了国际顶尖的水下探测仪、定向爆破装置,还在古港周边的海域布下了一张覆盖范围达十平方公里的水下暗网——这张由高强度纤维与电子传感器织成的“死亡之网”,一旦有物体靠近,便会立刻触发警报;盗贼们甚至在古港标志性的百年灯塔下埋设了烈性炸药,炸药引线直接连接着旁边的文物保护站,他们通过加密频道放出狠话:“若大夏警方敢干预,便让千年灯塔与百余件已出土文物一同化为灰烬,让海丝古港成为历史的泡影。”
沈国家的紧急指挥部内,气氛沉重得仿佛能拧出海水。巨大的电子屏上,海丝古港的水下三维模型缓缓旋转,深蓝色的海水里,“南海一号”的船体轮廓清晰可见,周围环绕着成片的脆弱珊瑚礁——这些珊瑚礁已在此生长了数百年,是海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使用常规水下装备强行突破,不仅会震毁船体文物,还会让整片珊瑚礁瞬间死亡;屏幕另一侧,百年灯塔矗立在港口前端,白色的塔身在虚拟光影里泛着岁月的痕迹,而灯塔基座下的红点,与文物保护站的位置紧紧相连,如同一条致命的锁链。
“南海一号的文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是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铁证,一旦被盗或被毁,损失将是永恒的,永远无法弥补!”陈为民的手指重重落在电子屏上“南海一号”的位置,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可盗贼的水下暗网灵敏度极高,我们的水下蛙人哪怕只是靠近暗网百米范围,就会被立刻察觉;灯塔下的炸药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硬攻只会让文物保护站里的百余件珍贵文物陪葬,我们赌不起!”
祁同伟站在屏幕前,眉头拧成一道深深的沟壑。他曾在海丝古港调研时,乘船看过“南海一号”的保护现场——水下暗流涌动,能见度不足两米,加上夜间海水温度骤降,常规水下行动本就困难重重,如今再加上暗网与炸药的威胁,更是难如登天。“盗贼的核心目的是盗走文物牟利,不到最后一刻,他们不会轻易引爆灯塔。”祁同伟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们的时间不多,但必须制定一套‘三管齐下’的方案:既要切断水下暗网,阻止他们接触沉船;又要控制盗贼的撤离路线,防止文物被运走;还要拆除灯塔下的炸药,保住文物保护站。”
指挥部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每一声都像敲在众人的心尖上,提醒着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已迫在眉睫。就在这时,指挥部的门被轻轻推开,一道小小的身影带着一身海风的气息走了进来——祁小小穿着一身天蓝色的小救生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通体碧绿的老海龟,海龟的背上还沾着几缕新鲜的海草,壳上的纹路深刻而沧桑,显然是刚从海边赶来。
“爸爸,陈爷爷,我能保住文物!”小小仰着布满红晕的小脸,把怀里的老海龟高高举到众人面前,老海龟似乎感受到了她的坚定,缓缓睁开浑浊的眼睛,平静地注视着指挥部里的人。“这是绿宝,它是海丝古港附近海龟群的老族长,已经活了一百多岁啦!”小小的声音清脆而有力,“绿宝说,它从小就在古港的海里长大,熟悉这里的每一处暗流、每一块礁石;小钳的螃蟹队能剪断水下暗网的线路,海豚叔叔们能干扰盗贼的探测设备;蓝蓝的鹰队能盯着盗贼的快艇,不让他们逃跑;灰灰的鼠队能悄悄拆掉灯塔下的炸药!我们一定能保住‘南海一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