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小时,他站起身,把画好的草图递给项目经理:“问题不大。原设计的承台尺寸可以适当加大,这里的配筋调整一下,另外,在这个软弱夹层位置,增加一道压浆加固措施。具体参数和施工要点我都写清楚了,你们立刻联系结构专业复核一下,没问题就按这个出变更单。”
简单,直接,有效。现场的技术人员和施工队长看着那张凝聚了数十年经验的草图,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后来,这个临时调整的方案不仅快速解决了问题,其加固措施还被收录为处理类似地质条件的范例。
(四)
然而,李工最被年轻同事们感念的,是他那份毫无保留的“传帮带”之情。他返聘的这三年,被大家私下里称为“输电部的黄金三年”。他的办公桌,几乎成了一个流动的课堂。
新来的硕士生小王,对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分析模型总是理解不透彻,抱着厚厚的教科书愁眉不展。李工看到后,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会从他那个年代使用的计算尺讲起,讲到第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是如何调试的,用最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把复杂的物理概念和数学模型拆解清楚,让小王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李工,您这么一讲,比书上那些公式好懂多了!”
有同事在处理老旧线路改造项目时,对一些历史上沿用的、看似不合理的构造细节感到困惑。只要去问李工,他总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哦,这个啊,这是八几年的时候,为了解决那个地区特定的覆冰问题,我们几个老家伙琢磨出来的土办法,虽然现在看笨了点,但当时可管用了……”
他不仅传授技术,更传递着一种严谨、负责的“工匠精神”。他常说:“我们笔下的每一条线,都连着千家万户的灯火,连着工厂的机器,连着国家的经济建设。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他校对过的图纸,每一个尺寸、每一个标注、甚至每一个符号,都精准无误。年轻人偶尔因为赶工出现的疏漏,总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他会用红笔仔细地圈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有时还会把当事人叫到身边,耐心地讲解错误可能导致的后果。
这种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输电部的年轻人们,在李工的熏陶下,不仅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更养成了一种对工程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他们说:“有李工在,我们心里踏实,干活有底气,也知道努力的方向。”
(五)
夕阳再次将金色的光芒铺满设计院的窗台,李工收拾好桌面,将那盆绿萝往窗边挪了挪,让它能吸收到更多晚霞。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腰颈,目光望向窗外远方,那里,有他参与设计的无数铁塔和银线,正默默地将强大的电流输送到需要它的地方。
今年,是他返聘的第三年。没有人问他还会干多久,仿佛他就应该一直在那里,就像那些巍然屹立的铁塔,已经成为这片技术 landscape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为公司做出的贡献,无法用简单的经济效益衡量。那是一座由无数解决的技术难题、避免的重大风险、培养的青年才俊、传承的专业精神共同铸就的丰碑。这丰碑,矗立在每一个他指导过的项目文件里,矗立在每一个他点拨过的年轻工程师心中,更矗立在那绵延千里、点亮万家灯火的铁塔银线之间。
李工拿起陪伴了他多年的茶杯,喝了一口已经微凉的茶,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于他而言,最大的贡献,或许并非过去的辉煌,而是能够继续用他毕生所学,守护着他所热爱的电力事业,看着它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窗外的晚霞绚烂,映照着铁塔的剪影,也映照着这位老工程师依旧挺拔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关于坚守、奉献与传承的,最动人的画面。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电力设计院的日常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