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名羽林卫精锐如同一柄烧红的铁锥,狠狠刺向宫城南阙。
司马昭身先士卒,甲胄在火光下闪烁着冰冷的杀意,他预想中的血战、嘶吼与顽抗并未出现。
巨大的阙门敞开着,像一只沉默的巨兽之口,吞噬了所有的声音。
除了风中摇曳的几支火把,将守门士卒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再无一人接战。
这死寂比千军万马的冲杀更让人心悸——风卷残灰掠过耳际,发出细微的“簌簌”声,仿佛亡魂低语;焦木的气息混着夜露的湿冷钻入鼻腔,令人喉头发紧。
司马昭握紧刀柄,掌心渗出的汗与铁甲的寒意相触,激起一阵战栗。
“停!”一个冷静的声音在司马昭身后响起。
荀勖策马上前,翻身下马,靴底踏在碎石上发出清脆的“咔嚓”声。
他并未望向高耸的宫墙,而是死死盯着地面。
他蹲下身,用手指捻起一撮尘土,粗糙的颗粒在指腹间摩擦,带着夜露的微潮。
他又俯身贴近,借着火把晃动的光影审视地面上杂乱的脚印——那些印痕浅而散乱,鞋底纹路模糊,竟无一道深陷泥中,更不见重甲拖行时特有的刮痕。
“将军请看,”他沉声道,声音低如耳语,却字字清晰,“足迹虽多,却轻浮杂乱,毫无重甲拖拽之痕。”
司马昭皱眉,不明所以,喉结滚动了一下,铁盔下的眼神透出焦躁。
“这意味着,守卫南阙的兵士早已撤走,留下的不过是些穿着布衣杂役临时举着火把装点门面的疑兵。”荀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尘土,动作干脆利落,眼中精光一闪,“曹髦那小子,在跟我们玩空城计。”
司马昭勃然大怒,感觉自己被一个黄口小儿戏耍了,太阳穴突突跳动,甲叶因急促呼吸而发出细微的“铿铿”声:“疑兵?他主力何在?传我将令,分兵搜……”
“不可!”荀勖断然阻止,声音陡然拔高,如刀劈空,“宫城广大,分兵则力散,极易被其分割击破。眼下敌暗我明,最忌轻动。为今之计,当收缩防线,扼守要害。”他指向宫城深处,指尖划过夜风,带着决断的冷意,“中书省是政令中枢,武库是甲械命脉,只要守住这两处,曹髦便是有三头六臂,也翻不了天。”
司马昭虽然自负,但对荀勖的智谋向来信服。
他强压下怒火,指节因攥刀过紧而泛白,喝道:“就依你之见!你亲自带人守住中书省和武库!郑袤何在?”
一名老成持重的官员应声出列:“属下在。”
“你立刻带一队人马,封锁洛阳十二座城门,许进不许出!一只苍蝇都不能给我飞出去!”
“遵命!”郑袤躬身领命,转身离去时,脚步略顿,目光扫过墙角一道阴影,
他在一个僻静的拐角,将一名心腹唤至身前,低声嘱咐了几句,声音轻如夜风拂叶。
那心腹点点头,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沈约展开字条,上面只有寥寥六个字:“午时三刻,开仓。”
这是约定好的信号,一个反向的信号。
这意味着司马昭已经入瓮,计划的第二环可以启动了。
沈约猛地站起,木案被撞得“哐”地一响,对门外衙役厉声下令:“城中兵乱,百姓惊恐,极易生变!为安抚民心,本官奉天子密诏,即刻打开南市三座官仓,赈济饥民!快去!”他加重了语气,声如洪钟,“记住,要一边放粮,一边高喊——天子有令,赈济饥民!”
命令一下,整个南市瞬间沸腾。
饥饿了数日的百姓如闻天音,从四面八方的坊市中蜂拥而出,冲向官仓。
衙役们勉力维持着秩序,声嘶力竭地重复着那句“天子有令”,这句话像一颗火星,点燃了民众心中对皇权最后的希望和对司马氏专权积压已久的怨气。
人潮汹涌,一片混乱——脚步声、哭喊声、粮袋拖地的“沙沙”声交织成一片,空气中弥漫着米粒的微香与汗臭混杂的气息。
没人注意到,一个叫陈七郎的游侠头子带着他手下几十名兄弟,推着几辆装满米袋的板车,轻易便混入了人群。
他们一边分发粮食,一边悄悄将藏在米袋深处的短刃和鞣制皮甲,塞到那些眼神锐利、手臂结实的预定人选手中,触手冰凉而沉重,如同交付命运。
混乱之中,更有几道黑影如鬼魅般穿梭于各个坊墙之间,将一张张写着血红大字的黄纸贴上墙壁——“司马弑君,天怒人怨!”,落款是四个杀气腾腾的大字:“大魏忠义军”。
消息雪片般飞入荀勖耳中。
他听完南市之乱和那些檄文的内容,非但没有动怒,反而发出了一声冷笑,嘴角微扬,茶香在唇齿间氤氲:“煽动民变?黔首愚夫,一斗米便可驱使,成不了气候。”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热气模糊了他冷峻的眉眼,“不过,这倒是个好机会。曹髦以为能借此混淆视听,却不知这正好帮我把他藏在暗处的同党一个个都揪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