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的局势仍然胶着,并没有因为皇太极下令撤退而立马产生改变。
相反,后金军在撤退前,向辽东军发动全线猛攻。
辽东军死命顶住。
通过望远镜和观察哨,杨承应第一时间做出判断:
“这是敌人总退却!”
如果不发起反攻,撤退时,就会因为敌人的追击而从撤退演变成溃退,进而损伤惨重。
古往今来,交战一方出现极大的死伤恰恰不是在进攻时,而是在撤退时。
“来人,把黄龙叫来!”
杨承应下令道。
传令兵领命,迅速离开。
片刻后,就见黄龙骑着马飞奔而来,下马后,来到面前。
黄龙率领的一部分火炮部队,一直没有参加战斗。
“大帅!”黄龙抱拳。
“敌人已经准备撤退了,你立刻回去,把神威将军炮都给我装上马车。”
杨承应吩咐道:“我让东江营一千兵护着你,登上白庙山对敌居高临下进行打击!”
“是,属下这就去准备。”黄龙兴奋地说道。
“快去!”
“是。”黄龙答应一声,骑着马飞快离开。
神威将军炮是在神威炮的基础上,用铁铸造的新炮。这次铸造的炮,主持者是茅元仪。
他在神威炮原有基础上,创造性的在炮口与底部正上方分别设计了“星”、“斗”,供瞄准用。
炮重2274斤,炮身长2.48米,口径0.11米。每次发射装填3斤到4斤火药,炮弹重6斤到8斤。
该炮用木制炮车装载,有点类似于野战炮,用马牵引,用于拔寨和野战。
一共铸造十五门,都被杨承应拉到前线。
随着前线后金军的一波猛攻被辽东军顶住,后金军开始陆续有序的撤退。
辽东军则全线往前压。
黄龙带着十五门神威将军炮,抵达了白庙山。
他们沿着山路,把炮和弹药陆续运上了山。
不等全部运上山,就在黄龙指挥下。
居高临下,对着正在撤退的后金军发起炮火进攻。
哐哐哐……
砰!砰!砰!
殿后的正黄旗首当其冲,挨了炮子儿。
其中一炮差点打到了皇太极的中军。
皇太极回头:“这是什么炮!”
按理说,带轮子的炮射程达不到这么远。
他已经撤到了罗家屯。
“大汗!应该是敌人的新炮,快撤吧。”
亲兵担心炮弹砸到皇太极,壮着胆子催促。
皇太极艳羡不已:“哼!我回去一定要多造,再与杨蛮子一决高下!”
话音刚落,一颗炮弹砸到了身后不远处。
一个倒霉的士兵被砸了个正着,当场毙命。
确定己方获胜后,酉初三刻,杨承应带着杨嗣昌等人策马巡视战场,接受战后余生的士兵们欢呼。
此役,辽东军阵亡4305人,其中新一师和关宁铁骑最多,达到了3200人,其余战场阵亡1105人。
伤人,其中重伤5400人,部分约2400人只能退役。
损失两面团旗,四门红夷大炮由于长时间开火而无法再用。
后金军阵亡人,其中八旗阵亡4800人,这相当于八旗每个牛录都损失十人。
蒙古人阵亡5000人,大多是敖汉、奈曼部的蒙古兵。
另外有两万人被俘虏,绝大部分是汉军。也就是来自蓟镇的明朝边军,都归佟养性管理。
他们在溃逃中,被辽东骑兵包围而投降。
一少部分八旗的旗丁,都被巴哈纳予以收编。
这一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杨嗣昌在给崇祯的上奏中说:
各军呼啸,鞑子顽强,两军交锋,如惊雷电掣。
他还在奏疏中说:似这般交锋,关内难以找到第二个,足见昔日明军连败之不冤枉也。
当夜,全军在白庙山歇息并休整。
准备于次日凌晨,向鞍山城发起进攻。
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皇太极面前,鞍山城是守还是退。
“我军遭此大败,已经没有再来一场大战的可能。”
皇太极说道:“如果不守,让明军白白得到这座城池,太不应该!
可是我军如果坚守,肯定不能多留人马。否则城中粮草,支撑不住。”
意思很简单,他想守鞍山城,但不是全军都守,而是派一旅偏师镇守,其余回到沈阳休整。
他现在也学杨承应当年的套路,等敌人攻城不下而心生倦怠感的时候再出击,一举破敌。
众贝勒大臣面面相觑,都不愿意留下来。
鞍山城池高大,可杨承应的火炮也不是吃素的。
镇守广宁的巴布泰被迫弃城,好不容易捡了条命回来,连贝勒头衔都丢了。
皇太极扫视众人,在心里盘算着,谁来镇守鞍山城。
没办法,越过鞍山就是辽阳,越过辽阳就是沈阳。
八旗中正红旗代善,不能镇守鞍山。二哥德高望重,万一战局对自己不利,想要弃车保帅,可二哥的位子太高,弃不得。
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也是这个道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