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
比如,杨承应就李朝百姓越境盗挖人参一事,好几次派使者诘责李朝。
李朝害怕杨承应到极点,却还是屡教不改。
双方签订《癸酉修好条约》,这事依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就是因为越境问题,实际上是经济问题。
人参,号称东北三宝。
功效到底怎么样,暂且不论。
京城的达官显贵们,信了医家温补派的话,有事儿没事儿来一碗人参汤。
所以人参在京师很畅销。
也不止是京师,连江南一带也备受欢迎。
大家想一想,就李朝那弹丸之地,哪有那么多人参挖。
还不是经常越过边界,跑到女真地界上挖。
后金国还在的时候,就和李朝有矛盾,但问题不大。
因为后金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而李朝仗着有杨承应撑腰也肆无忌惮。
后来,后金没了。
杨承应将一部分劫掠来的边民放了回去,以充实边疆。随后委派了一些官员,到当地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
珲春县就是其中的典范。
当地的人变多,挖人参的人也变多。
再加上后金没了,双方矛盾陡升。
所以,杨承应这次来珲春,实际上是来助威来了。
大队行进中,一骑飞马到杨承应跟前:
“大王,库拜率全体幕僚在珲春西门恭迎大王。”
“知道了。”
杨承应大手一挥,“全军加速前进。”
很快,众人就看到城楼上的了望塔的塔尖。
不久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的城墙,以及伫立在城门前的文武官员和部分当地百姓。
再仔细一瞧,还有当地部落的酋长。
杨承应纵马向前,行进到了队伍的最前列。
“臣珲春县知县库拜,率全县官员、部落酋长,拜见大王,大王万福金安。”
库拜抱拳施了一礼。
酋长们纷纷弯腰。
杨承应道:“知县辛苦了,上马来,带我进城。”
库拜说了一声“遵命”,旋即上了早已准备好的骏马,来到杨承应的身侧。
杨承应策马徐行,进入城内。
道路是泥巴路,马蹄铁踩在上面,发出“踏踏……”的声音。
两旁站立着当地百姓,一见到杨承应,都恭敬的行礼。
然后,他们的目光就被杨承应身后的部队吸引了。
士兵人人一身红色棉甲,腰挎军刀,背背火枪,还带着弓箭,身体魁梧,一看就知道是百战精锐。
这么一支部队的到来,预示着他们终于有了大靠山。
百姓个个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杨承应扫了一眼街市,已经有了复苏的迹象,很是满意:
“珲春地处偏僻,能有今日气象,知县功不可没。”
“大王夸奖,臣不胜惶恐。”
库拜说道:“听闻大王路上遇到歹人袭击,是臣料事不周,还请大王降罪。”
杨承应摆了摆手,笑道:“区区蟊贼,能奈我何。我已经派索尼入李朝,勒令李朝本月内将加哈禅擒拿。”
“大王运筹帷幄,臣等不及。”库拜低头以示敬佩。
杨承应哈哈大笑。
进到县衙,简陋程度一点不输给沿途所见的民房。
不过,杨承应却因此感到高兴。
这说明库拜没有在民生尚未恢复的时候,大兴土木。
众人在衙内坐定。
杨承应道:“我此来不会待很久,只等到李朝献上加哈禅,就离开回长春堡。”
“大王能亲临小县,臣等已倍感荣耀,国事要紧,臣等也不敢多加挽留。”
库拜说道:“境内大小酋长都想一睹大王天颜,不知大王可否准许他们进来。”
“当然可以,顺便让我与当地百姓多亲近。”
杨承应点头答应。
当地的酋长们,在库拜和谭布的带领下,前来觐见。
这些人带来的东西,可以足足装满两辆马车。
人参、鹿茸、貂皮、鹿宝等,最是常见。
最多的还是鹿。
杨承应觉得这头鹿最实在,当即下令把它宰了。
然后让高勋把战利品中的铁器融了,制成烧烤架,烤鹿肉吃。
屋内,酋长们分别坐在长条形桌的两侧。
在长桌的正北方,东西摆着一张小长方桌,那是杨承应的桌子。
杨承应独自坐一桌。
一头鹿的肉,一分为三。
最好的一部分给了杨承应,但不大。此刻用钩子勾住,挂在杨承应右侧。
另一部分,分给县中群僚和酋长们。
剩下的最大块,分给随军将领。
士兵们也有鹿肉,不过吃的时间靠后。
杨承应用刀割了一块肉,搁在烧烤架上,撒上盐。
其他人见状,这才动手割肉。
“珲春真是个好地方,我很久都没有见到这么平坦的土地,这里离会宁有多远?”
杨承应笑着问道。
“回大王,据此地约三百里。”库拜回答。
“还这么远,看来得把互市点近一些才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