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三个会武功,陶嬷嬷、红霞、金桔三个会厨艺、会女红,碧心、青丝两个不变,侍剑与他们四个变成两组,一组两人,陶嬷嬷和红霞一组,金桔与侍剑一组,上半月陶嬷嬷、红霞上山;下半月金桔、侍剑上山。六名护院留在山下,兼跑腿、打听消息,月钱每月加一倍。”
当天下午,陶嬷嬷带着金桔、红霞拜访了冯氏族老,给每房人都送了礼物,从姑娘用的银首饰,到野山参、燕窝、衣料都有,不偏不倚,各房亦得了一百两银子。
有几家说要来谢过晋国夫人。
陶嬷嬷道:“夫人守孝在家,不宜出门,也不好接受他人拜访。她自来喜欢清静,待夫人孝满,你们要谢要拜,且再说罢。”
翌日一早,冯昭等人用罢了晨食,留守的一行十几人往婆媳山行去,半山腰的茅屋已经建成,足有五间,一侧还有专门的杂屋房、厨房。
碧心道:“是奴婢挑的家具,族老们说,你原也用不了两年,是从各家挑出的紫檀木家个摆上,从皇城带来的瓷瓶摆件都摆上了。颜道长住东屋,余生住东二屋,正中乃是一间堂屋,中间一间是夫人的房间,最西边是服侍下人的房间。”
“不错,就这样罢。”
颜道长、余生昨儿就住进去了。
一行人拾掇了一番,上半山腰的必经路口,住了两户人家,皆是冯家守陵人。六名护院便要住到这两家人里,一家暂住三人,隔日还要在山下再建三间屋子,是给他们住的。
今晨时,冯昆已告诉族里。
颜道长见到冯昭,道:“昭儿,从明日起开始读书,功课就和以前一样。”
“是,师父。”
护院将一口口大箱子抬进去,自有陶嬷嬷等人进行整理、拾掇。
冯昆想与颜道长说话,很显然,颜道长一脸不耐,并不与他说话,更无心结交。
“大妹妹,可还需什么?”
“没了,都挺好,往后我就住这儿了,若需什么,会令陶嬷嬷、丫头们去采买。二哥,这些日子辛苦你了。”
“自家兄妹不说两家话,我大概三日后回皇城,你若有事,往你武叔父那儿递话,他是副族长,没有不帮忙的理儿。”
冯崇武,冯崇文的胞弟,读书没甚天赋,到了近三十年才勉强得了秀才功名,但打理族里庶务很是沉稳、熟络,也能服众。
“二哥,你回去,我不能送你了,一路保重。大后日一早,我让碧心送几封信回皇城。”
“好,我替你带回去。”
看这里亦忙乱着,冯昆告辞而去。
待到了山下,看到守陵的两户人家,又叮嘱了几句,让她们每隔一日就送些蔬菜上去,尽量不要让人上山扰了晋国夫人的清静。她脾气不好,惹恼了她,谁也不认。
冯昆让送菜,而现下陶嬷嬷与金桔还在谋划着,哪里种点豆,哪里种点萝卜,还说那陵墓那儿,可以弄些土来,在上头种几株松柏、腊梅之类,这样看着漂亮。
红霞听了她娘的打算后,得闲时就讲给冯昭听。
冯昭道:“腊梅甚不错,要不就种这个,令人搜罗一些,若是好品种花钱买也使得,说不定冬天就能看到寒梅傲雪。”
红霞拍着巴掌,“夫人一说,就觉得好美。我在乡下见过梅花,是黄色的,我娘说那是腊梅。可上回我持夫人画的寒梅可是红色的,比那好看多了。”
住在山上,清静是必须的,冯氏族里来过几回人,都被几个护院给挡回去了。后来,太原府的公子、少爷们听说晋国夫人结庐守灵,有借着拜祭誉国夫人名头的想上山,被从路上拦了几回,还有的想偷跑上去,就被护院给发现又抓了回来。
如此闹了几回,还有两次,有好事的太原府公子们真上了半山腰,只是还没与冯昭说上话,就被侍剑、青丝几个给揍了一顿丢到山下,连带着几名护院都挨了一顿骂。
转眼间,夏去秋来,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乱石与泥土间,生出了许多杂草,陶嬷嬷不轮值时,与嫡长房两家陪房熟络,听到不少事,喜欢学舌讲给冯昭听。
金桔有样学样,轮值下山时,也爱在冯家族里转,听了一大堆东家长西家短的一,讲给冯昭听。
冯昭有沐休日,初一、十五,这两天她会在陵墓前烧香祭拜。
祭拜之后,她会见三名护院,听他们讲些外头的事。
“夫人,朝廷邸报上旌表了禄国夫人、誉国夫人,写了夫人的《劝君赋》,我们虽在山下值守,也甚是有脸面。族里常有人来送菜、送粮,我们照着夫人吩咐的,都付了钱,是照着市价再高二成的价支付,定了两家菜干净又新鲜的。”
护院们时不时得冯昭赞赏一句半句,这能令他们高兴大半月。
金桔、红霞、侍剑认的字越来越多,是碧心教她们几个,冯昭见识到侍剑习武一点即通,一说识字读书,就苦着脸表示:“好姐姐,你放过我成不,你罚我砍柴,罚我挑水,做什么都成,就是不要读书。别人不知,你知道的,我最不能读书,我一读书就想打瞌睡,你也别让我学写字,我那字见不得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