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忍不住伸手拍了一下桌案,大喜道:“既如此,明日我便领兵南返,你替我送信给张绣,告诉他,我要回来帮他。”
“喏!”
当晚,刘闯便写信,把自己打算返回南阳的事情告诉张绣。
而后,他便领着甘宁,离开宛城,奔赴南阳。
甘宁领兵八百,而他则率部千余人,直扑庐江方向。
孙策大军压境,而刘闯也急匆匆赶回南阳。
一路舟车劳顿,他也累坏了,索性直接找了一座宅院,便住下来,等着消息。
而与此同时,刘备却召集了麾下谋士们议事。
众人围绕着刘备,一筹莫展。
“伯符,以仲治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刘备?”
“父亲,儿子以为,我们需尽快拿定主意。”
刘表看了看左右,轻声问道:“你们以为如何?”
庞德道:“若是以前,我等自然会竭力劝谏,可现在,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别无选择?”
庞德点点头,正色道:“不错,现在就别无选择。
我们若是投靠刘闯,势必会遭受曹家猜忌;可若是投降刘表或者孙策,必定会死路一条。
所以,我建议,我们还是按照原计划,依旧去荆州,和荆州世家联合在一起抵抗孙策。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活下去,否则必死无疑。”
“不妥!”
庞德话音刚落,门外忽然传来一个清冷的声音。
庞德脸色微变,霍然回首喝道:“谁在外面?”
吱呀一声,房门推开,从门外走进一个人。
刘封!
他大步走进大厅里,抱拳道:“孩儿刘封拜见父亲。”
“你是……”
“父亲忘了?”
刘封笑了,“孩儿曾在宛城待过半年,当时您还收留过孩儿一段时间。
父亲,当初你还教导孩儿读书识字。”
刘备眉头一蹙,思忖片刻后,猛然惊醒道:“你是玄德兄长的儿子,我的好侄子!”
说着话,他便激动万分。
刘封点头道:“孩儿是叔父堂哥之子,名刘封。”
他说完后,看向庞德道:“父亲,当初叔父被黄巾掳掠,幸得主公相救,所以刘表并未迁怒叔父。
如今叔父在豫章招募流民,准备组织一支水军。
孩儿以为,叔父此举虽然危险,可却值得一试。只要叔父能渡淮成功,必然能解除危机。”
刘备眼眸中闪烁异彩,“刘玄德有此魄力,实在令人钦佩啊!”
刘闯哈哈大笑道:“伯圭能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确有几分胆气。”
“主公谬赞了。”
刘封连忙道:“刘玄德能够做出此等决断,皆仰赖父亲和诸位叔父鼎力相助,才有今日成就,又何须客套。
我以为,我们应当积极备战。
孙策占据颍川,势必会调拨兵马南下,届时我们必将面临艰苦作战,还请父亲早做打算才行。”
庞德沉吟片刻,“孟彦所言,甚善!
不过,如何布置却是一个大问题。
刘玄德若是渡淮成功,自然会全速向襄阳撤军,以求自保。可如果刘玄德失败,孙策就可以乘胜追击,到时候我军腹背受敌,必会陷入困局,难堪大任。”
这老货!
刘闯瞥了他一眼,心里骂道:老狐狸,这时候居然不愿意出力。
他扭头看向刘璋,刘璋却闭口不言,似乎根本不知道刘封在说什么,显得很茫然。
刘备目光一扫刘璋,旋即叹息道:“元常(刘璋字),你可知,你为何屡战屡败?”
“呃,主公,这……”
刘备冷哼一声,“元常,你太懦弱!
你可知道,刘玄德和孙权之争已不可避免。
孙权夺取扬州之地,已经成为板上钉钉之事。可刘闯也绝非泛泛之辈,他手中兵强马壮,而且和江东交好,想要从刘闯手里夺取扬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刘备若是渡淮成功,必将成为江东心腹大患。
到时候,江东势必会调集大军讨伐,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防孙策,更要小心刘备。
若刘玄德侥幸渡淮成功,刘闯必然会趁机北上。到那个时候,我军孤立无援,必死无疑。”
刘璋脸色微变,喃喃道:“那该怎办?”
刘备道:“我欲率兵渡江,与刘玄德里应外合,共破江东。
元常,你意下如何?”
“我……我听从主公吩咐!”
“好,既然如此,那就按照元常之计,由我领军渡河。
元常为我副将,率一部兵马屯扎于江陵。另派使者通知刘景升,我与他联合抗拒孙策,共破吴郡,为刘景升报仇雪恨。若刘玄德成事,我等则投靠刘玄德。如若刘玄德败亡,则立刻投靠孙策。元常以为如何?”
刘备这番话,说的斩钉截铁。
刘协在旁听着,眼中闪过一抹厉芒。
这个刘备,终究还是要反叛。
刘璋犹豫了许久,缓缓抬起头来,低声道:“主公,若孙策和刘备结盟,我们恐怕是凶多吉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