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小学的张校长是正职校长,颇有古风,为人方正,今年五十多岁,他在学校的威望很高,同时也在四九城东直门这一带小有名气。
他的名气由来倒不是因为他的校长身份,而是他在书法上的造诣。
去冉秋叶家的王老师,算是张校长的半个弟子,跟张校长一样痴迷书法,只是由于年轻,写大字差一点火候,但这不妨碍他喜欢书法。
王老师从冉秋叶家回到学校的时候,学校已经放学,张校长也业已回家,他只好按捺住心情,直到第二天才去找张校长。
第二天,王老师担心张校长不带自己去,继续忍着,将一天的课都换到了上午上完,中午午休的时候才去校长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里面,张校长正趁着午休的时间过过手瘾,办公桌上展开了一张白纸,白纸的左右用镇纸压着。
张校长一手拿着一本书帖观摩,半晌后才从笔架上拿起一支毛笔来,沾上浓墨开始挥毫。
王老师敲门进来的时候,张校长正好写完一幅字。
见到王老师,张校长将毛笔搁在笔架上笑道:“来来来,小王你来看看我刚才写的字。”
“校长,别写了,我说一事儿您保证会把刚才写的字儿扔到垃圾桶里面去。”
王老师知道张校长的脾气,没什么架子,加之他又惦记着对联,当即不看字说道:“昨儿我送受伤的冉老师回家,您猜我看到了什么?”
张校长笑了笑,端起茶杯喝了口水道:“又看见什么好字了吧?冉老师的父亲我认识,他的字我也见过,不至于让你这么猴急,也就是跟我半斤八两的水准吧。”
“害,您只猜到了一半呢。”
王老师回想昨天看到的对联,心痒难挠道:“我是看到了好字儿,但那字儿不是冉老先生写的,您猜猜我看到的字儿是临摹的谁?”
张校长最喜的就是王羲之,刚才他临摹的也是王羲之,所以他不费什么力气就猜是王羲之。
王老师拍手道:“没错,就是王羲之的字儿。”
“呵呵,看来这字儿确实好。”
张校长有了一些兴趣,他瞄了一眼自己写的字后说道:“书圣的字,不是行家一般都欣赏不来,更加不用提看出里面的门道来,你的水准嘛......我对你说的持怀疑态度。”
见张校长不信,王老师急了,抬出冉秋叶的爸爸说道:“我看不出来的话,冉老先生难道也看不出来,不然人家会把这字儿贴在门口?”
“贴在门口?怎么讲?”
“对联啊,人家那是一副对联。”
经过王老师一番形容吹嘘,张校长的兴头才算是被彻底勾起来了。
张校长把那幅快干了的字儿拿到一边去,把桌上的笔墨什么的收起来,最后卷起那一幅字,准备跟王老师一起出门。
二人一边走一边说,王老师转述昨天冉秋叶的话,说写字的书家不在冉家,是轧钢厂的一名年轻人。
张校长好奇心大起,取了自行车跟王老师一起去冉家。
来到冉家门口,张校长看到那副对联,不禁喃喃念道:“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
“好字,好字啊,有书圣的神韵,这是我见过的最好临摹,这么好的字,竟然当做春联贴了起来,暴殄天物啊。”
张校长看了字,品鉴一番后跟王老师昨天一样,伸出手勾勒起来。
末了,他觉得这么好的字挂在门口,任凭风吹雨打太阳晒,顿时痛心疾首,恨不得上前撕下来带走。
王老师见火候到了,开口道:“校长,人家认识书家,所以才不珍惜,你看我带了什么?”
说话间,王老师从书包里面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份礼物,继续说道:“冉老师不是受伤了吗?我们去看看她,顺便打听一下这位轧钢厂的书家,并请她引荐,这样我们也好求一幅字。”
张校长眼睛一亮,颇为赞许的给了王老师一个去敲门的眼神。
二人定了计策,上门看冉秋叶,因是上班的点,冉爸爸不在家,只有冉秋叶跟冉妈妈在家。
双方见面,上过茶水后照例是寒暄一阵。
完后由王老师开口道:“冉老师,我昨儿就说过,您家门口这字儿校长知道了一准儿来,您看这么样?”
张校长性格直爽,问候过冉秋叶之后便直指核心,要求冉秋叶帮忙引荐。
而冉秋叶也想见见张建军,便没有犹豫的答应下来,随后还是跟昨天一样,王老师用三轮车拉冉秋叶,而张校长骑自行车,三人迫不及待的就赶往轧钢厂。
轧钢厂办公楼,李副厂长办公室。
除了李副厂长跟他的秘书之外,还有张建军、王春来以及郑军在这。
昨天下午,张建军一出手就把李副厂长跟王春来镇住了。
郑军经过张建军的“推拿”,也就前后十分钟左右的样子,那条弯曲的小腿便完好如初。
现在,过去了一晚上,王春来还是不可置信的看着郑军的小腿:“郑军同志,当着领导的面,你可不能撒谎,你的腿到底是怎回事,现在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