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到高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无分富贵,不论贫贱,无论善恶,甚至不分生死。
而chn节最重要的一个习俗便是“祭祖”,在这一ri,整个华夏民族,基本所有的的华夏人都要拜祭祖先,祭祀天地。
“天地君亲师”五个字深入人心,此时华夏民族特有的气质和情怀,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独具韵味、古朴而厚重。
在华夏北方,除夕早上四五点钟,各地便都会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鞭炮声中是对天地,对祖先的告慰。
说起“鞭炮”,可以说“烟花爆竹”作为华夏一种独特的符号和载体,见证了华夏无数个年岁的兴衰,然而近年来却是被褒贬不一,甚至被有些人喻为近些年越来越严重的“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
这与那些整ri浓烟不断,四处林立的烟囱,与那些污水肆意,恶臭连连的排污口相比,这存在了数千年“噼里啪啦”的响声,真的让人感觉到是一种“讽刺”。
……
清晨,董义等一众李家子孙,在老爷子李解放的带领下了开始了祭祖。在华夏,“先人”总是要先过年的,而后被子孙也都是以“神三鬼四”的数量,“磕头跪拜”表示敬意。
以前每年董义都是在父母的带领下祭祀董家的先祖,如今拜倒在李家列祖之前,董义突然感觉自己的生命仿佛圆满了很多,而董义的父亲李孝国则再一次望着母亲的名字而泪流满面。
祭祀之后,便是一天不停地忙碌,在民间很多普通的老百姓甚至要一天从早忙到晚,蒸馒头、蒸包子、做年糕、炸丸子、包饺子、准备年夜饭等等,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幸福的忙碌。
本来按传统,华夏的chn节一般都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次年的元宵节,正月十五,各种习俗规矩也是众多。
比如比方就有“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来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chn联,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满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等等说法,只是如今已没有了这些严格的规矩,但是很多习俗还是有的。
如今董义便被几个弟弟妹妹指挥着,满院子里贴chn联。
“贴chn联”在华夏很多地方都有很多不同的讲究,比如有些地方讲究每一个“门”和“窗”都要有一个横批,每一个大门还都要有一副对联。
不能贴对联的门,就要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有些地方“福”字还要倒着贴,取“福到”的谐音。
对联还分大的、小的,四字的,七字的,十余个字的,形式大小不一,贴的地方也不一样,窗户上一般都要有窗花,农村的水缸上一般都还要有一个剪纸或图画的大鲤鱼。
而在津市还流行在每一个门窗上都要贴一个剪纸做成的,叫做“吊贴儿”的东西,这在很多地方都很少见,却很是漂亮。
还有更有意思的地方,甚至会在每一处进门,出门的地方,都要贴上一个“出门见喜”、“抬头见喜”的chn联,很是有趣。
“chn联”在以前,大部分都是手写,特别是在农村,很多地方每到chn节,村里都要组织村中写的一手好字的老人为每家每户写chn联。
只是在如今,更多的,机械化的的印刷取代了手写,富丽的金粉取代了墨香。
“chn联”李家都一直是手写,不管是李解放还是李忠国甚至小辈的李云正、李云聪都写得一手好字,这在电脑ri益发达,不写字只打字的今天来讲,特别是对于李云正、李云聪这样的年轻人殊为不易。
如此董义宗师级的水平便没有机会“显摆显摆”,因为今年的chn联被身体逐渐好转的李解放包办了,但是董义的轻功倒是大有“用武之地”,连梯子都不用搬,直接轻轻一跃,一张“横批”轻松搞定,有时甚至还“sāo.包”地在空中来个翻身,惹得几个年轻人叫好羡慕不已,小弟李云聪都差点准备年都不过,就拜师学艺了。
受到小辈们欢乐气氛的影响,一众长辈也很开心,忙忙碌碌的准备着年夜饭。
年夜饭,总要一家人亲手做的才有意义。
……
夜晚,华灯初上,整个华夏大地鞭炮声,欢乐声不断,董义打了一通电话拜年,又和梦迪“腻歪”了将近一个小时,在老妈董晓兰的催促下不好意思的挂了电话,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
此时,又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习俗,便是一家人轮着给老爷子李解放拜年,然后便是小辈给长辈拜年。
老爷子笑呵呵地接受着儿孙子女对自己的祝福,特别是董义一众孙子辈,一人一个大红包,红包里钱并不很多,主要是沾着喜气,图个吉利。
几个长辈也是逐个地给几个小辈发红包,董义和妹妹李云雪第一次在李家过年,红包更是比较厚,惹得其他几兄妹不停地叫着“打土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