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久之,就滋生了掌握物品流通渠道和定价权的大商人,恣意从百姓和国家手中牟利。
为了消除上述弊害,王安石的均输法规定,每年三司都要重新制定计划,将一年朝廷需要的物资品目与数量通知发运司。
发运司按照这个需求尽量在京师附近的物资产地征收、运送。
这样一来不仅把物品流通和定价的权力收回到朝廷手中,就近征收还能节省一些运输成本,进而减轻各方负担。
王安石预计执行此法可使百姓休养生息,最终达成国家不匮使用而人民富足之目标。”
很多听众顿时拍案叫绝,妙啊,妙!
没想到王安石竟然还能想出如此绝妙的办法,去进行节流,每年从全国各地运往朝廷中枢的物资钱粮,是何等巨大的数字。
从中稍微扣一点下来,都是一笔堪称天文数字的不菲金额。
王安石一出手,直接就把中间的损耗,不说降低五成吧,起码两三成是有的,省下来的开销,可都是朝廷的财政收入啊!
仅此一笔,就值得史书大书特书!
但是,这么优秀的方法,如此精妙的改革,为什么最后竟会是以失败告终呢?
原本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认为,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理想主义,太急功近利了。
然而,当具体的方案详细陈列在自己面前时,无数听众都和神宗皇帝一样,觉得简直是太棒了,几乎完美无缺,王安石犹如天上星宿下凡,乃上天派来辅佐王朝中兴之神人!
哪怕站在后世现代人的角度,几乎都没有办法从这个“均输法”中,挑出太多毛病。
越是了解得深入,就越是内心好奇,最后王安石改革失败的缘由,究竟为何?!
节目里,顾知书继续说道:
“均输法的成效显着,当年就交出了钱五百万贯,米三百万石的满意答卷。
王安石内心振奋,决定再接再厉,同年九月又施行了青苗法,此措施旨在向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开战。
前面提到过,王安石对底层的贫苦农民,是深表同情的,因此对大地主饱含敌意。
在王安石看来,地主多数都向小农发放高利贷,以此中饱私囊,特别是天灾时节,更是以此疯狂牟利,不顾小农死活。
他们肥了,小农就瘦了,等交不上国家赋税时,没办法就只能出卖赖以为生的土地,沦为无田的佃户。
王安石决定杜绝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他提出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既然农民都要借钱度过难关,只要有国家出面,让他们不至于走投无路,被地主剥削,不就完美解决问题了吗?
青苗法简单来说,就是动用国家的钱粮储藏,以低于20%的利息,借给农民,相当于朝廷开办的劝业银行,让国家成为广大农民的债权人。
此外为了改变国家积弱的现象,改善奢靡享乐之风,提高军队战斗力,王安石还先后推行了保甲法和保马法。
保甲法的理论根基是“寓兵于农”,具体为十家为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都保,分别设置保长、大保长、保正。每一大保每晚差五人巡夜。在农闲时组织军事训练,有些地区甚至发展出了民兵。
王安石想以此改变北宋募兵制带来的冗兵甚多,却又战力薄弱的现状。
保马法就是委托民间饲养战马,这是一种寓马于农的方法。
如果军马死亡,饲马者必须赔偿,但饲马者平时可享受几种税役的免除。
如此一来国家也节省了饲养军马的费用。
最后是募役法,古代百姓都是要服徭役、差役的,这些工作并不好做,百姓也非自愿而来,并不熟悉工作流程。
一旦服役期间造成损失,往往就得倾家荡产来进行赔偿。
王安石的做法是让百姓缴纳免除差役的税金,按照家资情况来分担,多者税重,寡者税轻。
大家参考如今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即可。
然后国家拿到了这笔钱,再去招募那些自愿服差役,并且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人,就能做到人尽其用,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整体改革思路,基本上和均输法是一致的,就是尽量避免过程损耗,把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国家建设!
除了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保马法和募役法外,王安石还对科举考试举起了手术刀。
简单概括为三点:
第一,废除明经科,只保留进士科取士;
第二,废除诗赋、帖经墨义(默写儒家经典),改为经义、论、策三门,即解释圣贤经典,阐发内心思想,答问时事难题;
第三,殿试废除诗、赋、论三题,改为策论一题,即写一篇一千字以上的小作文。
这和王安石的务实不务虚的治政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还改革官学体系,制定了三舍法,即中央最高学府的太学课程里,设置外舍、内舍和上舍课程,类似于现代的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头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