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就是范弘。
有朋友觉着秦云何对范弘不好,只对有钱的弟子青睐。
朋友们啊,从开始范峥都没有很认真的说过让范弘拜师啊,只是说早知道秦云何会收弟子就让范弘拜他了(因为总有人说,我甚至特意回去看了看,确实是这样啊,没记错啊,怎么总有朋友对此不满)。
那会儿范弘已经在学堂跟着夫子学啦。
其实是冯氏一直在闹啊,她觉着秦云何是不乐意教范弘——冯氏啥样大家还不了解吗。
而且大家想想,其实摘秋菜那一回,秦云何是同意范弘来跟他上课啦。总不能因为他说的是来上课而不是拜师就觉着他不想教范弘吧。
范弘当时为什么没有来呢?因为他担心如果跟姑父上课,到时候学不好他娘又要闹,会怪姑父。还怕辜负了爹娘的期望。
大家真的没注意冯氏跟范峥吵架厉害的时候,玉茹跟秦云何留范弘在家住下,让他跟李昌玉一块儿上课吗。
有朋友可能觉着秦云何没有正式收范弘为弟子就是对他不好,又觉着李昌玉中进士是因为秦云何教出来的。
但是大家想想啊,秦云何是怎么教玉哥儿的?
没事儿就带他养虫鱼、玩游戏、摘秋菜,功课安排的也不紧,修房子的时候就放任他跟如意到处跑着玩儿,主打一个快乐教育。
后来秦云何进京考试一去半年,回来没几个月又上任推官,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给李昌玉上课啊。
如果范弘也这么跟着上课,冯氏又会怎么样呢?
范弘在蒙学阶段,打基础的时候,这么跟着秦云何上课真的是为他好吗?
而且,为啥会有人觉着李昌玉完全是因为秦云何才能中进士的?
人家家里有家塾,家塾里有夫子。李家的条件,请的夫子就算考试不如秦云何,教学经验肯定不差的。
其实真正给李昌玉打好基础、给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没有可能是人家家塾的夫子呢?
秦云何当推官的时候接了李昌玉去不是说过嘛,觉着家塾的夫子将玉哥儿教得不错。
其实李家并不需要孩子跟着秦云何能学多少东西。
无非是李昌玉亲近秦云何,拜秦云何既能让孩子高兴,又能结交一位新晋的衿绅。
秦云何能教好更好,教不好也没关系。人家有底,实在不行还有自己家的夫子。
夫子不够人家可以再带孩子拜更好的老师。甚至不用拜老师,李家有交好的士绅,平日一块喝茶的时候都能把儿子带来请教一下。
范弘不行啊,他得一步一个脚印啊。
当然也不能否定秦云何在李昌玉的成长中的付出和起到的作用啦。至少能在各级考试中杀出来,他的策论、答题策略、应对经验肯定比夫子好。
但是这些他不光教了玉哥儿,也没落下范弘啊。
大家就算不相信秦云何对范弘的用心,难道还不相信他对陈二的用心吗?陈二要给陈康开蒙的时候,秦云何推荐的也是范弘所在的学堂啊。
如果不是觉着那个学堂的夫子在当地已经算是不错,他又怎么会推荐呢?
人家教了很多年的老夫子,肯定比秦云何明白怎么给孩子打基础最好啊。
其实,范弘当初想跟秦云何上课也是出于孺慕之情,想得到姑父的认可。
秦云何在冯氏来求亲的时候开导过范弘后,再次见面的时候,范弘是不是开朗多了,还会调侃李昌玉了?
朋友们,全文里秦云何整天忙得好悬没把自个累死,怎么还有人怪他没兼顾好范弘啊o(╥﹏╥)o......
心疼心疼秦云何吧,也当心疼作者了。
写这文的时候文中主角忙,文外我自个忙,真是好悬没累死。而且每次要写重要剧情的时候都赶上最忙的时候,我都无语了。
实在坚持不了完结了吧,嘿,你猜怎么着?不忙了。你说气人不。
----
还有就是有朋友觉着范弘没能中进士很遗憾。
这个没有办法,其实从最最最开始我就想好了,李昌玉和范弘,一个中进士一个中举人。
因为这么一个小地方,且并非江南那种富庶且文风兴盛的地方,中那么多进士,还都是秦家子侄弟子,这就有些离谱。
虽然确实是越是有功名的人家子侄科举入仕更容易,但是两个弟子同时中进士还是觉着有些离谱。
至于两个人谁中进士谁中举人,其实我也是纠结过的,最后觉着李昌玉中进士更合理些。
其实最初的设定里,两个人是一个进士一个举人,但是都不入仕。
我之前说过,如果是我在古代,可能会选择考个功名但不入仕,因为当官太累啦。
至于为啥最后又让李昌玉进了翰林院,完全是因为最后的最后想让秦云何更圆满点。这样李昌玉在京城,如意就能时常回家见父母。
原本我想过,如果是让范弘中进士,那么就让李昌玉带着如意长期在京城以备考名义留在京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