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道”国君应该听说过那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不知道国君想让我怎么辅佐君侯”。
齐桓公道:“齐国自太公望立国数百载,中间也经历了动乱和衰弱,但是先君齐僖公时期。
政治开明,推行仁政治理内政,积极与郑国联盟,使得齐国实力和地位擢升,齐僖公也有小霸之称,地位仅次于郑庄公”。
只是后来孤的哥哥齐襄公,不遵礼法 ,荒淫无道,内敛外弛 ,薄情寡恩,吏治混乱,使得齐国内乱,长久以往,齐国将会衰弱,甚至走上灭亡的道路。
本侯继位后,想要遵礼法 ,爱护百姓,制定一系列仁政,恢复齐国稳定,使得百姓居有所,食有饴,齐国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
我希望管师父能辅佐本侯,不知管师傅可否?
管仲听完笑了笑道:“哈哈哈……君侯,您说的这些很简单,国君仁爱,又心系百姓,周听不蔽,纳谏如流。
文有高傒,国懿仲,鲍叔牙,武有王子成父,隰朋 雍廪,国君只需要重用他们,听从谏言,齐国就可立即恢复往日之雄风,这根本用不上我,也没有我的位置啊!”
齐桓公听闻不悦:心说什么意思?拿架子,哦!也对,有才华之人都是傲慢,我且看看他有何才能,如此傲娇。
齐桓公道:“哦!先生此话的意思是,您要辅佐什么样的君主”。
管仲微微一笑:本人不是自夸,我有太公望之才,只有向文王和武王那样的君主,才是我要辅佐的人。
卫桓公听闻心中一阵激动,心说这管仲厉害啊!他是想要成为姜太公那样的人,如果他有此大志,要是辅佐我定能成就霸业,说不好我齐国还真能称王称霸。
于是齐桓公继续问道:“如何才能做到称王称霸,征服天下!”
管仲道:“富国强兵,德布四海,王霸之业可期”。
因为一个国家要想使得四海诸侯信服,就得锄强扶弱,而这一切离不开强大的军队。
而国家军队强大,离不开国家富庶,国家富庶,离不开黎民百姓的拥护,离不开卿士们对国君的拥护,而这一切,都需要制定一系列开明的政令。
齐桓公道:“管师傅说的甚是,愿请教富国强民强兵之策”。
管仲道:“成周自武王立国,实行封侯卿大夫分封制,井田制,卿士成师制度。
一开始尚可维持,时间久了,诸侯,卿大夫逐渐势力强大,到如今王室衰弱,表面上看是君主无道,实则是治国无方”。
齐国要想强大,就需要彻底改革,实行内政、经济、军事全面改革。
在行政上实行新国策,“参其国而伍其鄙”,“文官制”“相地而衰征”,梳理行政区域,重新组织军事编制。
设官吏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人才选拔制度,为国君储备人才,士经三审三选方可为上卿助理。
在经济上,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实行相地而衰征,禁止贵族掠夺私产;
依靠齐国先天优势,临海多矿,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节物价,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除此之外,还要在全国,乃至天下诸侯中宣扬“礼、义、廉、耻这个国家的思想,也是立国之本,可以让万民遵守礼法,不再出现弑君夺位的恶事发生,稳定国家局面。
齐桓公道:“何为参其国而伍其鄙,文官制和相地而衰征”。
管仲道:“参其国而伍其鄙,核心就是改革之前的“国野制”,~国人,野人出从新划分职责。”
即将“国人”公为三部分——士、工、商。
其中工设置工乡三个、商乡三个、士乡十五个,共二十一乡,国人按照职业划分自己所属的乡邑,且不得随意迁徙,不得改换职业,工匠人之人永为工匠,商人永为商人,且工商不得参军。
而其十五个士族组成的士乡为国家兵源来源地,在士乡中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政合一制度。
确定居住城内的国人士族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十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帅,即一帅成一军约一万人,设置一个主帅统领一军。
十五乡共三万余人,建议由国君、和齐国公室国氏、高氏族长分领五乡,即各领一万人,共计叁万余人。
而“五其鄙”则是将“野人”分为五属:三十户为一邑,设置一司官;十邑为一卒,设置卒帅;十卒为一乡,设置乡帅;三乡为一县,设置县帅;十县为一属,设置卿大夫,全国共五属。再由国君任命贤良之士担任五属大夫,管辖五属,负责征收国家税赋。
所谓文官制就是三选制度,由国人组成的二十一个乡行政长官每年向上司,卿大夫推举贤良之士。
卿大夫三次审核之后,确定是可用之才,推举给国君,国君亲自考核,符合条件然后由国君任命官职。
最后是相地而衰征,就是国君下令,全国土地普查,确定各地方的土地,包括卿大夫的食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