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钟定波出生于中医世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前往旧金山行医。在海外行医的过程中,他深知当地患者对阴阳五行等传统中医理论理解有限,所以更注重从临床实际出发,凭借显着的疗效让美国人逐渐走近中医。他的医案对于同行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这些医案的形成更多地是基于他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而非依赖阴阳五行理论。
英国针灸师查米安·怀尔德是有着40年经验的职业针灸治疗师,她认为中医是一门艺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倾听患者故事来诊疗。她在古巴出差时了解到,在被其他国家孤立、缺乏基础药物的情况下,古巴尝试针灸,发现中医对中风和心脏病治疗效果显着。她公开承认自己是实践派,并不需要阴阳五行理论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是通过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技巧,为患者缓解病痛,也因此得到了患者们的认可和好评。
温哥华郊区的乔舒亚·林赛·琼斯是一名注册中医针灸医师,他因母亲患多发性硬化症,经中医针灸治疗病情好转,从而萌生学习中医的想法。在他的诊所每天约诊不断,很多本地患者前来治疗。他所在地区有许多在农场工作的人,常因劳作导致背部酸痛,乔舒亚运用中医针灸为他们治疗,尽管他了解中医注重阴阳动态平衡,但在实际治疗中更侧重于针灸技术本身和对病症的判断,收获了患者的认可 。
来自西安的中药师都希平,2013年远赴俄罗斯莫斯科的道康复医院行医,后来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马西莫夫健康中心开办中医针灸科。他运用中医针灸疗法成功为许多患者解除病痛,例如曾治愈俄罗斯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包桑的坐骨神经疼。在他的诊疗过程中,很少提及阴阳五行理论,而是专注于通过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针灸技术为患者服务,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当地患者的一致赞誉。
这些海外中医师们,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践行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他们摆脱了阴阳五行理论的束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医即使不依赖传统理论体系中的某些部分,依然能够在海外绽放光彩,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希望。
重点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对日本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催生出日本汉方医学。汉方医学以中医为源头,在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医学体系,并且早就抛弃了阴阳五行的传统理论。
追溯历史,中医药于公元5世纪左右开始传入日本,最初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媒介,像《针经》《本草经》等经典医籍的传入,为日本汉方医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公元6世纪,日本圣德太子积极派遣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技术。此后,日本设立“典药寮”,仿照中国医学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标志着汉方医学走上体系化发展道路。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日本对中医药进行深入吸收与本土化改造,出现了《大同类聚方》《医心方》等着作。江户时代更是汉方医学的繁荣阶段,形成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等多个流派,各流派相互争鸣,促进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我们要关注到,日本汉方医学在发展中逐渐彻底的摒弃了阴阳五行学说。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医学,汉方医学受到巨大冲击。虽然此后汉方医学凭借自身疗效和民众基础得以延续,但在理论体系构建上,日本古方派开始否定阴阳五行,仅以方证对应指导临床 。他们着重关注药方的有效性,形成了“废阴阳五行以验药”的特征,也就是着重验证药方实际治病的效果,而对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不再沿用。例如日本学者家本诚一就曾表示,阴阳五行学说因多义性且掺杂哲学内容而难以掌握,最终选择回避这一核心理论 。
如今,日本汉方医学在医疗领域依然占据一定地位。许多综合医院设有汉方医学科室,汉方医学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疑难病以及一些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像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汉方医学常常能取得较好疗效。日本的汉方药品产业也较为成熟,以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现代剂型为主,方便患者服用。知名的津村制药就建立了从药材种植、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品质量稳定和疗效可靠。
日本的汉方医学在不依赖阴阳五行学说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认可与发展,这足以证明阴阳五行只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流派,并非是中医行医看病、发展传承的唯一真理。
正如不同流派的思想在历史中相互碰撞、发展一样,中医的发展也应秉持开放多元的态度,各流派相互竞争、交流,才能不断进步,而不是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甚至将某一流派的理论宗教化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