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英明!”
“既然大家都谦让,老夫就献丑了”
军师邹简臣,正了正衣冠,从容不迫的站起来,对着岷王和其他人,拱手行礼道。
“古往今来,精锐之师,战必克,攻必取,无往不胜,都离不开兵制、兵械和粮饷”
“兵制的首要,是选兵”
“滇西贫瘠,常言道,穷山恶水出刁民,民风彪悍,善战无畏”
“大王募兵,首选贫苦农户,失业游民,这一点,非常高明”
军师邹简臣,一开口,先肯定岷王的功劳,顿了顿,继续说。
“勇卫营,令行禁止,训练有素,军纪严酷”
“符合兵法的精要,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因此,岷王的勇卫营,已经有了强军的影子”,邹简臣,对着岷王,把勇卫营的优点,说了遍。
“军师,谬赞了!”
“勇卫营,就是一群新兵蛋子,无需客气,不妨直说”,老油子朱雍槺,微微一笑,示意,邹简臣,继续说。
这种话,老于世故的他,一听就懂,这帮老江湖,就是这样,先挑好听的,后面就要被喷了。
军师邹简臣,听到后,点点头,对着岷王,拱了拱手,也就不再客气了。
“勇卫营的弱点,基本上都是新兵,没有战阵经验”
“仅靠王府侍卫,作为骨干,战斗力有限,遇到硬仗、血战,很容易崩盘”
说到这里,旁听的朱企鋘、世子刘震、刘鼐等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老油子朱雍槺,也是一脸的无奈,都知道老兵的好处,去哪里找啊?
为了老兵,老色胚,使出浑身解数,出卖色相,迎娶王妃,不就是贪图,蜀王府的底蕴吗?
“敢问大王,勇卫营的兵械装备,几何?库存又是多少?”
军师邹简臣,继续怼,毫不留情,直指要害。
岷王朱雍槺,点了点头,转头看向,狗大户杨昌业,沧大使罗子明,示意他们解释。
勇卫营,最近都是他们在打理,粮草和兵械的库存,只有两人最清楚。
“鸟铳500杆,没有火炮,长枪2000杆,柳叶刀1000把,雁翎刀500把,弓500张”
“甲胄方面,三文甲(明甲重甲)100套,青甲(重型布面甲)500套,棉甲1000套,精铁一万斤,硫磺、硝石各2千斤”
“除了亲兵400人,装备齐全,其他人都是手无寸铁”,沧大使罗子明,站出来,对着大家,说出一堆数字,非常详细。
“火器太少!”,听完后,军师邹简臣,摇了摇头。
“勇卫营兵额3000,按照朝廷军队的配置,鸟铳至少1000杆,还得配置火炮”
“好在滇西,道路险阻难行,火炮运输不便,满清的大将军炮,难有作为”
明末清初,军阀混战,近50年,参考一战和二战的实例,持续的战争,就像催化剂,加快武器的研发和装备。
从明朝初期的突火枪、火绳铳,进化到南明时期的鸟铳,改进非常大,实用性非常强,明末清初的火器部队,可能有三成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一半。
最好的例子,就是三藩之乱,170年后,太平军在岳州,挖出吴三桂,遗留下来的火炮,咸鱼翻身,重创围剿的清军,从此一路所向披靡,攻克武昌。
还有历史有记载,大西军平定云南的时候,晋王李定国,南镇越南,手下的鸟铳兵,就有好几万。
由此可见,南明时期的火器,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非常可观。
“敢问大王,勇卫营,采用什么编制?”
军师邹简臣,看着岷王,又看了看众人,继续发问。
叔公朱企鋘,堂叔朱宏正,还有勇卫营的将领,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被问住了。
这方面岷王没提过,只是分兵训练而已,按照惯例,不都是采用明军的编制吗?这玩意还需要考虑?
“咳咳!”
“本王来说吧”,老油子朱雍槺,眼看着要冷场,赶紧咳几声,避免尴尬,这是他的失误。
“勇卫营5000多人,分5个千总”
“每个总,千户1人,长枪兵500,刀盾手200,弓箭手100,鸟铳手200,军师觉得如何?”
这是老油子复盘多日,考虑了很久的结果。
肯定不能生搬硬套,模仿明军的编制,要因地制宜。
没办法,条件所限,他也想爆兵,爆装备,朝廷没指望,工匠就这么多,去哪里,弄那么多枪炮,靠手搓?
“大王,考虑的确周到”
“云贵川3省,山高路陡,交通不便,火炮运输困难,长枪兵,又是冷兵器之王”
邹简臣,顿了顿,继续。
“老夫观摩了几日,略有想法,编制可适当改进”
“在云贵川3省,勇卫营,采用营、司、哨、队(旗)、伍,混编的方式”
“大王的勇卫营,阵列整齐,令行禁止,可参考白杆兵的编制,长枪兵为主,阵列而进,定能所向披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